偏好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就表現的影響─以2007年TASA資料為例

| 蔡翰征

 

【文、表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蔡翰征】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者追求的教學目標之一,但一般人對「因材施教」的定義是根據個人資質的不同,給予適當的教育方式,使其容易吸收、融會及貫通所學的知識。本研究要討論的也是關於個人學習特性的範圍,但不是個人資質不同所造成的學習影響,而是個人學習式態(Learning Style)的不同對學習成就表現所產生的影響。林生傳(1985)認為學習式態是個人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就好比有人喜歡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人則對於身處吵雜的環境置若罔聞,有人喜好單獨學習,有人則適合互相討論學習。因此個人學習式態並非一種能力,而是一種喜好或習慣,學習式態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它只是學習者特有的學習喜好或傾向,可能受到遺傳或個體與環境之間許多的交互作用所影響。Reid1995)定義學習式態為個人在吸收、處理和保留新資訊與技能之時,所表現的自然傾向、習慣性和偏好的方式,由此可見,學習偏好也是屬於學習式態的ㄧ種。

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於2003年的技術報告中指出,偏好合作學習的學生,其學習成就表現會較沒有明顯學習偏好的學生優秀(OECD2005)。而「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以下簡稱TASA)於2007年學生問卷中,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偏好也作了調查。本研究試圖了解學生不同程度的合作學習偏好,對學習成就表現是否產生影響。

首先,針對問卷題項,分別對作答反應1234給予1-4分,加總後代表學生在偏好合作學習方式上的總得分,然後按照程度高低分成三組,平均2分以下代表偏好合作學習程度較低,平均3分以上代表偏好合作學習程度較高,其餘則表示偏好合作學習為中等程度。接著,將學生按照學習成就表現等分成4個層級,後25%定義為低分群,25%~50%定義為中低分群,50%~75%定義為中高分群,75%~100%定義為高分群。然後針對五科、四群學生、三個不同程度的合作學習偏好組別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顯著性檢定,觀察偏好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就表現是否會產生影響。

1結果顯示在四種不同層級的學生比較中,不同的合作學習偏好程度對學生學習成就表現影響僅在低分群呈現顯著差異存在,其餘在統計上皆無顯著影響效果。即當我們將學生成就表現資料等分為4個層級,觀察合作學習偏好程度高低對不同層級學習成就表現的學生族群影響狀況時,合作學習偏好程度高低僅顯著的影響低分群的學生,對學習表現中高程度的學生影響並不明顯。

另外,觀察表1中偏好程度高低的人數變化也發現,若以高程度而言,高分群學生的人數相對低分群顯得較多,而以低程度來說,低分群學生人數則相對高分群普遍較多(除數學科外)。因此,我們歸納出以下的結論,合作學習偏好為個人的學習特性,對學習成就表現會帶來明顯的幫助,尤其是成就表現較優秀的學生,其合作學習偏好較明顯,因此影響到本身學習成就表現的狀況也會較為顯著;而學習成就表現較差的學生群,往往在學習上有可能比較不容易找到偏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習成就表現相對也較不理想,不喜好與人合作學習,漸漸的便失去更多的學習自信心,此為其學習弱勢。但是對於中等學習成就表現的學生來說,學習風格沒有明顯偏好,自然在學習成就表現上也會較為接近,不易分辨出合作學習偏好對學習成就的好處,因此培養其適合本身的學習偏好便是教育者可以著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268-320

OECD (2005). PISA 2003 Technical Report. OCED, Paris.

Reid, J. M. (1995).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New York: Heinle & Hein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