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教材共構經驗—和平教育之實踐」研討會系列報導1:歐洲、中東的跨國教材共構介紹

| 陳姵琁

【文 / 「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研究計畫專任助理 陳姵琁】
【圖 / 教科書發展中心 王才銘】

「跨國教科書共構經驗-和平教育之實踐」為本院與師大教育系合作「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研究計畫下舉辦的年度研討會,會中邀請參與德法、德波、以色列巴勒斯坦、中日韓共構教材的學者,分享他們實際參與跨國共構歷史教材的經驗。本文將介紹112日大會的兩篇主題演講內容:德國國際教科書研究所(GEI)學術副所長Eckhardt Fuchs教授主講的"International Joint History Textbooks: History-Challenges-Perspectives",以及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歷史系系主任Eyal Naveh教授主講的"Successful Failure- Learning Each Other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an Israeli-Palestinian Textbook"

Fuchs教授以「跨國共構歷史教科書-歷史、挑戰與前瞻」為題,介紹了目前世界上共構歷史教材的現況。跨國共構歷史教材的廣泛推行與世界上教材改版的潮流有關,在後現代浪潮之下,過去被視為權威文本的教材也注入了改革的聲浪,希望教材中出現跨國與多元文本的敘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世界上很多跨國、跨區域合作的教材開始嘗試多元的書寫。

Fuchs教授接著介紹以歐洲為主的共構教材發展情形。德法共構歷史教材的觀念,源於1951年德法雙方開始針對歷史教材議題進行長期的合作,加上2003年兩國政府的支持,使德法共構教材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實際在課堂上使用的跨國共構教材,也是唯一由兩國政府主導的合作計畫。該教材目前已完成中學最後三年歷史教材的撰寫。德法共構歷史教材採用同一版本翻譯成兩種語言的方式,在寫作目的上並不是為了雙方的和解,而是希望能表達雙方在特定事件立場上的共識,內容編排上著重史料詮釋與問題思考,讓該書能更接近德國教材的慣有風格。除了德法共構教材的嘗試外,德國與波蘭也從1972年起開始有長期的教材合作,惟在德波共構情形中,雙方彼此的刻板印象與認知差異存在著很大的挑戰。

Fuchs教授認為,目前共構教材最大的挑戰,來自雙方的課程差異、教科書概念、教學方法、衝突的詮釋、政治的關係、刻板印象等等,其中政府的支持極為重要。編寫跨國共構教材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受害者與加害者記憶衝突的問題,衝突地區與非衝突地區共同撰寫教材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世界上有很多狀況不僅是國際間的衝突,也有國家內部衝突的問題,如何在共構教材的敘述中達到衝突的和解,成為很關鍵的問題。

以色列Eyal Naveh教授以「成功的失敗: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教科書中學習雙方的歷史敘述」為題,介紹以色列、巴勒斯坦共構歷史教材中的雙重敘事書寫模式。以巴雙方在1990年代邁向和解,但仍有很多暴力事件。為了希望透過呈現雙方教材的認知差異,以巴雙方於1998年組成編輯委員會,但雙方對共通歷史事件,各有立場,無法寫出同一個教材版本,最後委員會決定將兩邊的寫法併陳在教材上。教材發展期間,編輯委員會對單元的分配是,每一單元由兩名以色列、兩名巴勒斯坦成員組成,雙方花了三年的時間討論想法,但因為兩邊社會的狀況不一樣,最後由擔任外界觀察員的義大利教授來調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並於2006年完成教材的編輯和出版。

在以巴對教材觀點衝突上,最大的爭議是關於以色列建國的合法性問題。最後在保留雙方敘事特色的教材出版後,很遺憾地都無法在兩國的教室中使用。有學者認為共構教材的雙重論點會造成學生的混淆,造成理解上的反效果,甚至失去國家意識。但Naveh教授認為,就是因為教材把社會的多重論述變成單一論述,才使得學生都討厭歷史,因此以巴共構歷史教材保留了雙方可以接受的敘述特色,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以巴雙邊能夠彼此認可是和解的第一步,開始合作才能讓衝突有終止的一日,這樣透過教材的互相理解和對話,對於仍處於衝突狀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