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國中預試非選擇題作答現象探究

| 蕭錥凌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蕭錥凌】

TASA 2012年國中第二次預試新增加了非選擇題題型,試題設計成讓學生直接將解題過程書寫於題本上。非選擇題的評量架構與題庫中的選擇題一樣,縱向規畫是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制定之課程內容與進度,橫向規畫則為認知歷程向度(概念理解、程序執行、解題思考),但因非選擇題的題型特性有別於選擇題,故認知歷程向度多為程序執行或解題思考。評分規準的計分範圍為0分、1分、2分、3分。

預試結束後隨即進行整卷,以利後續非選擇題人工閱卷作業。整卷時發現有些題本的非選擇題部分全部作答空白,或被寫上學生的「心情故事」。適逢即將到來的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加考非選擇題),及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實施,此現象出現在這個時間點,值得相關教育單位及人員審慎評估。

國二學生在基測常年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學校不排除考試引導教學),作答非選擇題的能力降低,導致本次預試中的非選擇題部分常出現作答空白,或只有答案沒有計算過程,造成部分非選擇題達成率較低。除上述情形,亦發現低分組學生對於等差級數相關試題,若題目數據不大,則使用「土法煉鋼」慢慢地把答案算出來,表示學生即使未學習到該單元之重點概念,不具備思考解題策略的能力,仍可正確回答問題。

數學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門既害怕又排斥的學問,學生一遇到有關數學,不論是課堂上、作業、考試…等,都是先有排斥學習與思考的心態,尤其是非選擇題題型,因為要求學生寫出計算過程和答案,因此學生的作答意願並不高。選擇題題型的測驗,學生或許還能利用選項倒推、或是用猜測的方式作答;非選擇題題型的測驗,要讓學生從題目找尋解題的關鍵,對於原本對數學興趣較低或是對數學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作答的動機就更低了。因此,引起學生學習數學並願意作答、思考的動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動機是一個人行動的理由,學習動機是指個人的意圖願望、心理需求或企圖達到目標的一種動因、內在力量。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會認真的學習,因此,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喚起他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品質。要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首先是要讓數學變得有趣生動,問題情境生活化。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例如:教到球的球心或剖面圖的單元時,可以拿一顆柳丁切切看,一看就知道什麼是球心、什麼是圓周。學生會感到很有興趣,球的球心和剖面圖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抽象的東西,原來跟生活如此貼近,學生會發現學習數學也可以這麼好玩。

為了能銜接高中職課程,因應未來更多複雜的數學計算,國中階段教師應培養學生基礎的邏輯能力,平時多練習計算題、作圖題、證明題,在作答時把解題過程依序寫出來,有助於學生釐清自己的思緒,強化邏輯推理能力。有些高層次的思考能力需要透過非選擇題才能測驗出來,為了客觀測出學生能力,讓學生學習更完整,加考非選擇題是未來的趨勢。非選擇題不同於選擇題的計分方式,若有部分解題過程合乎邏輯,則可以得到部分分數。期望第一線的教師能引導學生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並帶領學生用正確的方式去作答非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