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宜臻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宜臻】
教育改革重要環節的12年國教將於明年8月實施,未來國中生進入升入高中、高職或五專的升學路徑,將採取75%以上的免試入學及25%的特色招生。雖基測走入歷史,然無論何者仍有考試關卡。前者免試入學有分成三個等級的會考,後者特色招生則有甄選入學的術科測驗及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科測驗。然這種運作模式,能否回應12年國教適性揚才目的? 12年國教不但強調教育機會均等,而且目標鎖定於擁有均優的人力資源。所以不是社區高中取代明星高中,而是每一所社區高中,都是家長心目中的明星高中。以下借鏡香港經驗,再思「會考」及「特色招生學科考試」角色。
我國「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 的排名,在45個國家/地區中第22名;香港在PIRLS2001排名第17,2006年則躍升至第2名。我國PISA閱讀素養排名,由2006年的16名繼續下滑至2009年的23名;香港PISA排名由2003年第10名,2006年則躍升至第3名,2009年第4名。香港能逆轉至如此優異表現,在於將測驗最終目的定位於提供學與教有用的資訊,視測驗僅是整體教學的方法或過程其中之一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此改革起源於《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書。該報告書建議設立包括「學生評估(Student Assessment)」和「全港性系統評估(System Assessment)」的「基本能力評估」,以「(1)協助教師及家長瞭解學生學習問題與所需,從而及早提供適切教學措施,讓學生發揮潛能,得以保證基本水平又能發揮所長;(2)提供政府及學校管理當局全港學校學習範疇水平資訊,以為支援有需要的學校並監控教育政策執行的成效(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
我國會考擬藉由將各科成績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個等級,取代分分計較,以為適度減低考試壓力;並藉由分成這三個等級的標準參照方式,以達學力監控,並得以針對「待加強」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協助轉銜至高中、高職或五專,以確保品質並維持競爭力。而香港網上的「學生評估」系統,不但有補救教學功能,主要為診斷和改善學生學習而設,測試範圍涵蓋小一至中三的中文、英文及數學等三個學習領域,幫助找出學生強項及需要改善處(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c)。「學生評估」設有網上的中央評估庫及網上評估活動,由電腦系統評核學生的表現,並提供評估報告,供教師參考。測試素材由中央提供,學校自行執行評估與管理,教師可按教學進度選取相對應的項目,安排學生參加評估。中文與英文的寫作及說話測驗,教師可在中央評估庫中,選取合適的項目,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可參考網上提供的評估準則批改。除了之外,評估採取電腦輔助及電腦化適性測驗模式(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mode, CAT),系統會自動選題組合測驗的內容,進行測驗、評分、記錄,並分析結果及列出學生答題表現等。報告除了顯示學生在評估中的整體表現外,具互動功能,答對問題時,答案欄顯示藍色,答錯顯示白色;能按學生表現排列,讓教師容易找出需要補強的學生;能按題目難度排列,讓教師容易找出學生不易作答的題目;能就學生的錯誤答案提供「錯誤答案分析參考」/「學生常遇問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b)。教師可即時讀取評估報告,全面及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要,及早予以輔導與支援。
「全港性系統評估」側重於學校層面和全港性的分析,反映全港小三、小六及中三學生在中、英、數領域的表現。採取標準參照,先行設定基本層級標準,以掌握學生能否掌握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是否達到基本水平。由「全港性系統評估」結果,掌握各校生整體表現,提供有需要的學校支援服務。學校結合「學校報告」及「題目分析報告」數據與學校發展的需要,制定改進課程與教學的計劃,進而改善學生中、英、數三科的能力(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a)。
筆者以為會考扮演監控功能的同時,宜結合促進學習的評估系統,確立檢證與改善的循環機制。可設置「網上學習評估」除了呈現學生整體表現外,並能提供訊息讓教師得知哪學生需要補強與學生不易作答題目,及其錯誤類型,並建置「網上學與教支援」系統,讓學生得以更即時獲得補救,而非等到國中畢業之後,方得知不足才獲得補救。「基本能力評估」計畫尚包括「網上學與教支援」,其支援包括:(1)提供學生學習相關課題時可能出現的學習困難,讓教師參考;(2) 針對學習困難處,發展互動式的練習/遊戲,作為學生網上自學的素材;(3)針對學習困難處,提出配套措施及學與教的活動/素材,並提供相關示例供教師選用或參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1)。學習過程中的診斷和改善學習一體的機制,更能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使其具有適應社會的基礎能力。
此外,「網上學習評估」可內含高層次思維及能力取向試題。學生若具有學科特質者,在國中的三年,就可隨時利用「網上學習評估」及「網上學與教支援」系統,自行挑戰及自我精進學習,而以能達精熟層級者為特色招生學科考試的基本門檻,或用於超額比序的條件。如此,可讓具有學科特質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亦可甄選出適性人才。
思索「會考」及「特色招生學科考試」之際,宜將測驗定位於診斷及改善提升學習。當營造拔尖扶弱的學習環境,更能帶動社會進步,確保國家競爭力,將更能回應12年國教劃時代的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林宜臻(2012)。借鏡中國、日本、香港思索我國學力監測機制。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永續教育發展 - 創新與實踐:201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制度及政策論文專輯」(頁101-13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宜臻(2011年7月15日)。香港學力品管機制之特色。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20&content_no=477
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年)。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取自 http://www.e-c.edu.hk/tc/reform/annex/Edu-reform-chi.pdf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a)。「全港性系統評估」簡介。取自 http://www.bca.hkeaa.edu.hk/web/SA/zh/Introduction.html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b)。「學生評估」報告系統。取自 http://www.bca.hkeaa.edu.hk/web/SA/zh/AssessmentIntro.html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c)。「學生評估」簡介。取自 http://www.bca.hkeaa.edu.hk/web/SA/zh/Introduction.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1年12月13日)。促進學習評估資源庫_網上學與教支援。取自 http://wlts.edb.hkedcity.net/tc/hom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