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識論與教科書研究

| 何思瞇、楊國揚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何思瞇、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 楊國揚】

教科書發展中心為進行「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發展之口述歷史研究(19522001):知識論與課程觀的演變」專題研究,於2013322邀請涂志賢博士講述「Thomas S. Popkewitz的社會認識論與教科書研究」,討論及思考如何將Thomas S. Popkewitz的社會認識論應用於教科書研究。

Thomas S. Popkewitz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課程與教學系(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教授,曾獲得2008年美國課程研究領域終身成就獎等,致力於創作,已有學術著作30餘本及論文200餘篇問世,深具影響力,特別是他將後現代思潮之政治與社會學理論探討教育研究中知識領域(knowledge terrains)的變遷、教育改革與師資培育的比較教育(《權力的變動類型》〔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Power〕)以及教育研究與國家治理實際作為之間的社會歷史關係(social-historical relation)的論述,打破了將知識視為客觀主體的傳統觀念。2011年,Popkewitz曾在學校開設臺灣教育案例研究課程,顯示臺灣的教育變革議題具有讓他進行論述的空間與條件。

觀察Popkewitz有關社會認識論的主張,涂博士指出社會認識論認為知識是源於歷史偶然中許多論述相互交織的一種構造;相較於哲學之探究知識本質與起源、重視知識的永恆性, Popkewitz認為知識的建構會受到各種形式的社會作用影響,知識是會在社會的情境中及學科的歷史發展中被建構及改變,會對於學校教育的脈絡與結果提供一些歷史與社會的而非絕對的敘述,從而將課程問題轉化而為知識的社會建構問題。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Popkewitz的社會認識論強調之課程統整是鑲嵌在全球性(強調個人獨立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等)與在地性論述(考試領導教學而獲得支離破碎的知識的質問等)相互交織的構造之中。

Popkewitz相關研究觀察,基本上他認為知識是一種變遷的歷程,知識所具的歷史性、政治性與社會性,以及其如何在一種歷史的情境和政治社會中發展,是吾人探究教育議題時應慎重思考的面向;知識是在社會、政治權力運作過程中被建構、被生產的;因此知識有其脈絡性、社會性,社會知識論就是要去探究那些組構我們變遷實踐的理性規則,還有對於群體之間的分類、區分是怎麼建構出來的。同時,由於知識與權力有著密切的關連,任何知識都隱含了權力,或者說知識乃是權力運作的結果,而權力則是具有生產力的。所以,教育知識及其理念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建構的過程,作為一種專業知識而言,教育知識的產生及運用必須在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過程進行理解,例如在討論教師專業時必須將其置身於學校教育中所建立的社會規則中觀察;談教育改革時必須關注時間與結構的關係,因為改革型態與社會政治及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密切關係。

由於Popkewitz也將社會認識論視為一種研究方法,關注理性系統的建構流程,主張以知識論為方法探討社會生活、重視當下情境的分析、權力與知識間的關係等。從這個角度觀察,戰後臺灣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是在當時的歷史情境與政治社會環境中被建構及生產的,若將其理論運用到「1952年至2005年中小學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的研究中,那麼在進行口述訪談及研究過程中,如何藉由社會認識論在考量知識的社會性、歷史性前提下,重新省思學生學習和學校教學或各個學科專業知識的發展、其特殊的社會歷史與社會建構性質為何,以及因為缺乏歷史意識的結果會讓我們忽略語言的改變與國家社會關注的課題等,將是必要且應深思的。

目前在探索的國小社會及歷史教科書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的過程中,即看到一些事例。如:在1953年出版、19578月修訂的國民學校社會第一冊課文中因原編寫者對國旗與國歌的文意表達不清,當時的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修改文字為「國旗代表我們國家的形象,國歌是代表我們國家的聲音。我們一見了國旗,就像見了國家的形象;一聽到國歌,就像聽到國家的聲音。」另一份來自於1967年總統蔣中正手批同意其授權者修訂在小學6年級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內容的繆誤,因為他認為教科書編寫者在敘述抗戰期間的「八一三戰役」與其所認知的歷史事實不一致,「歪曲歷史、實應嚴予以糾正」。這種文意未符合權力主導者的歷史認知,顯示在1968年臺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過程中,權力者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氛圍下將其理念落實建構在教育之上。

雖在21世紀重視多元、尊重個別差異性存在的時代,必須體認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最複雜的社會現象,對教育的理解應從多元的視角觀察。但是事實上,臺灣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仍有其內在邏輯的聯繫與歷史思維,是在歷史情境與政治社會環境中被建構及生產的。於此,Popkewitz的社會認識論做為一種研究方法,將有助於教科書研究的理解與把握,達到接近於對教科書知識內容的編寫與社會認知的真實還原。

【參考文獻】

Popkewitz, T. S. (1987). The formation of school subjects and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schooling. In T. S. Popkewitz (Ed.),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ool subjects (pp. 1-24). New York: Falmer Press.

Popkewitz, T. S. (1991).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power/knowledge in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洪一賓(2012)。Thomas S. Popkewitz「社會知識論」及其對教育/課程研究之挑戰。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9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