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歷史教學改革之建議

| 張堇珮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張堇珮】

檢視2011年「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臺灣高職學生歷史施測結果,發現高職學生歷史學習的狀況不甚理想,學生在記憶類型的試題表現普遍不佳,反而是在需要理解、分析的試題表現情形較好。這與一般大眾認知,記憶型的題目比較簡單,只要努力背書就可以得高分的印象不同。

會有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因高職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動機和興趣,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不願意唸書,因此面對記憶型的試題表現較為不佳;一般認為高職學生的學科能力較弱,但透過考試結果可發現,他們的能力可能被低估,學生在處理需要使用邏輯和分析能力的試題上,反而表現不錯。

造成高職學生學習歷史的意願低落,可能是因為統一學測未將歷史列入升學考科,致使學生和學校皆未重視歷史教育。在職校內,非升學學科的課堂時數被挪用,或以非專業教師授課的情形實屬普遍;另外,由於現行高職的歷史課程內容,與國小、國中內容幾乎完全重疊,造成學生因缺乏新鮮感而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現行的高職歷史課綱,按其內容分為臺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三種版本,學校可擇任一版本,於一學期內教授完畢。教師要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完整教授範圍這麼廣大的內容,對教師而言是難以達成的任務,可能因此導致老師在設計課程時,流於粗略或無法完全將課程上完,且由於課程內容與學生過去所學幾近雷同,學生在學習的意願上也不高。

要改善這樣的現象,筆者建議針對目前高職學生的歷史課程進行改革,課程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主,並加強其閱讀、分辨、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由於教學總時數短,所以課程內容不適宜大範圍的內容。建議高職課程可設計成專題教學,讓學生自行擬定有興趣的題目,找尋資料並加以篩選和辨別,練習問「好問題」,並想辦法找出答案或按照證據解釋,幫助學生發展歷史學上的重要能力。

設計專題式教學時,須考量高職一年級學生的能力、學習心理發展以及學生僅具備國中基礎知識的程度。因此專題的選材務須謹慎,並且其內容設計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思維能力和引發興趣為主。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為培養學生職場技能,社會、自然等學科長期被認為非主流科目而受到忽視,學生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在眾多學科中惟有歷史學的訓練,才能培養一個現代人獨立思考及批判之能力。在未來的高職教育中,歷史教育為不可或缺之一環,為其教學方式及內容皆需改革,以啟發和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主,如此才能使人終身擁抱學習熱情,並使其成為具備人文關懷及公民素養之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