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定位相關問題之初探

| 陳盈宏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陳盈宏】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於103學年度全面實施,除了國小及國中外,高級中等教育也列入國民基本教育的範圍;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將提供國中畢業生依其性向、能力和興趣,升入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或五專之分流選擇,並分別施予適性的課程和教學,以使每個學生潛能都能獲得開展(教育部,2012);但亦有學者指出人才培育的適性分流問題,在十二年國教的母法《高級中等教育法》並未提及,究竟學生的生涯定向(包括學涯與職涯)要提早、延後或維持現狀,尚未有定論(吳武典,2013);據此可知,我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定位必須進一步面對及處理「適性」及「分流」兩種教育價值之競合所帶來的相關爭論,方可真正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等理念。

基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若先瞭解美國、新加坡及芬蘭等先進國家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特色,可作為我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定位的參考依據(周祝瑛,2009;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1.在教育分流的價值取向方面,美國主張延後教育分流;新加坡主張早期教育分流;芬蘭則呈現一種較為彈性化的教育分流觀點。

2.在學校類型方面,美國以兼有普通課程及職業課程的綜合高中為主流;新加坡則依據國小及國中的早期分流結果,讓學生分別進入高級中學、工藝教育學院等;芬蘭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則具有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等兩種類型。

3.在橫向換軌機制方面,美國各年級所使用的教科書會依照年級予以編寫,不會造成學生轉學不同學制學校的困擾;新加坡重視學生公民素養的培育,讓每個學生透過學校教育,都能具備基本一致的公民素養;芬蘭則是透過彈性化的課程設計協助學生進行橫向換軌,例如:不管是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的學生,都可以同時選修職業證照資格與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的學術課程。

綜上所述,我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定位,必須先面對高級中等教育制度所欲彰顯的不同教育核心價值之辯證,例如:是要依循菁英教育或大眾教育?是要追求卓越或追求均等?對於上述不同教育核心價值之辯證,也許很難獲得一致性觀點,但或可先追求有共識的部分,例如:讓學生透過學校教育歷程獲得適性發展;並同時尊重特殊教育需求的存在,例如:另類學校制度的鬆綁及設置。此外,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第五條,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分為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但彼此間的橫向銜接機制(課程、教學、教科書編輯、輔導、轉學機制等)是否健全?也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重要課題。最後,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畢業進路管道方面,不管是就業機制或大專院校升學機制,是否合乎適性教育的人才培育理念,更是需要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吳武典(201371日)。十二年國教關鍵就在適性分流。中國時報。2013914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70100358.html

周祝瑛(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臺北市:三民。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各國教育行政組織與學制。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臺北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