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語義有助於正確用字

| 羅敦英

【文/本國語文教育研究發展辦公室 羅敦英】

俗話說:「書經三寫,烏焉成馬。」烏、焉、馬三字因形體相近,易在輾轉傳抄或碑刻文字時,導致訛誤。這是中文字因形近造成的用字困擾。

我們常希望語文工具書能有易混用字的對照辨析,當然這樣確可方便大眾同時參照瞭解正確用字,但字辭典內容往往受精準簡潔的撰寫文體,以及編輯凡例的格式限制,多數難如教學專書或課堂教材般詳盡說解。此時倒可利用中文字以形載義的奧妙,來玩味詞語的義涵。

因為文字主要目的在於溝通及記錄,即使歷來文獻中有通假借用的情形,仍有共同認知的字義為基礎,才能有效的傳達訊息,若為訛用之字便無法明確表義,例如電腦中文輸入法,若未在同音字中正確的選擇用字而出現「琳郎滿目」(琳琅滿目)、「百感焦集」(百感交集)這樣的訛用,分別由「郎」、「琅」、「焦集」、「交集」等字詞義涵來檢視,便為發現「琳琅滿目」原義為「美玉眾多」,引申用來形容「滿眼所見都是珍美的東西」,所以「琳琅」二字俱為「玉」部,訛用的「郎」字義為男子,「琳郎」則無法傳述「美玉」之義;另外「百感交集」意指「各種感受交錯混雜」,「焦集」的「焦」則無法傳述此「交錯混雜」義。

在形近混用的部分,如「『裨』官野史」(稗官野史)、「病入膏『盲』」(病入膏肓)皆為訛寫之例,而若溯其用字之源:「稗」為田中雜草,故以「稗官」指雜說;「肓」指人體心臟與橫隔膜間藥力無法到達之處,故以「病入膏肓」指無可救藥。若能如此掌握真正的詞語意義,或許就能避免以「盲人」之「盲」為「肓」、以「裨益」之「裨」為「稗」。

此外也有像「棉」與「綿」,雖是形、音相近,用於「棉花」、「絲綿」二詞,前者指棉花絮、後者指細緻的絲絮時,可明確分用無虞,究其本義「棉」為木棉或草棉植物統稱,「綿」為連續不絕、悠遠之意,所以祝賀人「福壽綿長」的吉祥話就不能寫作「棉」,當用指相繼不絕的「綿」,指棉花為填充物的被子,就當用「棉被」而非「綿」。又,無論「植物的棉絮」或「蠶吐的絲絮」均能引申成「微薄、微弱」義,因此若要自謙才力薄弱,用「綿」或「棉」語義皆可通且文獻上亦均有所見,「綿薄之力」或是「棉薄之力」的差異辦析就不是那麼絕對,只在於使用習慣與出現頻率的差別而以,換句話說,在掌握詞語真正的義涵,才能「知其所以然」的認識正確用字,免除亥豕之誤。

上述之「琳琅滿目」等用字說明,摘要自目前由本院進行維護之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dict.concised.moe.edu.tw/),本典以簡明的「○琳琅滿目╳琳郎滿目」方式在較易混用的單字下提示線索,而教育部語文叢書《常用國字辨似》(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nsz/f9.html)則以詞語義涵切入,說明用字原理,若教師能教導學生善加利用,在語文教學上必當有相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