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總綱草案公聽會後記

| 潘文忠 副院長

【文/潘文忠 副院長】【圖/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林妮蒨】

  國家教育研究院從民國97年起,便開始著手進行我國課程發展的基礎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經由對過去所實施的課程與教學進行深度且有系統的檢討與整理,並衡于社會環境變遷和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建構我國課程發展機制。透過發展機制結合學者專家和實務工作者的專業和經驗,並經由國教院這個課程發展的專責機關,不斷進行研發、試驗、檢討與回饋,累積發展經驗,以及連結課程實施的相關部門,規劃課程與教學的配套措施,讓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相互緊密連結,確實到位。

  國教院利用將近二年的時間,整理過去系列的課程基礎研究,包含二十多項整合型研究,其中細項子計畫更多達一百多項,發展出我國首次公布的「課程發展建議書」及「課程發展指引」,做為課程綱要總綱和領域綱要,以及課程與教學實施發展和推動的方向指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波課程綱要總綱草案,便是以「課程發展建議書」及「課程發展指引」為基礎,經過總綱小組成員召開31場次正式會議,以及3000人小時的討論人力,研商形成總綱草案,研發過程,備極艱辛。

  從今年219日到310日,國教院在全國北中南東以及金門、馬祖和澎湖各地,總共辦理十場總綱草案公聽會。從參與公聽會的過程當中,我個人有極深刻的體會與感動,更見識到全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熱度,以及參與過程所展現的民主素養。

  首先,除部分離島縣市外,每個場次,線上報名情形非常踴躍,台北地區更因為許多人想參加但受限名額,因此加開一場公聽會。而每個場次的現場,則有許多民眾排隊登記候補,待會議開始十分鐘後,若有空位,則依序進場。從南到北,由西到東,不管天候多麼濕冷,這樣參與公聽會的場景,一幕幕出現在台灣的各角落,民眾展現高度的參與熱情。參與者不管帶著什麼動機或任務與會,但一言一行,都能充分尊重他人參與公共政策的機會與權利,展現最高的理性。這樣的熱情與理性,讓人敬佩。

  其次,每個場次開放十二位登記發言,其餘則採現場舉手發言,每位發言以三分鐘為限。這十二位登記發言的機會,總是非常快速的額滿,且因為參加人數眾多,舉手但能獲得發言機會也相當有限。然而,絕大多數的發言者不管準備的資料多麼豐富,都能遵守三分鐘的限制,時間到便停止發言,讓更多人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而在場者,也都能尊重別人的發言權利,安靜聆聽他人的意見。雖然每個場次參加人數眾多,但總是井然有序;儘管彼此立場或許不同,甚至意見相左,卻都能相互尊重,充分展現民主素養,這樣的參與及互動過程,令人印象深刻。

  程綱要引領教材發展,更影響師生的教與學,極其重要,需要長期的研究規劃與參與,才能發展出最適切可行的課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波課程正在發展中,參與研發的團隊夥伴非常辛苦,經過多次會議的討論與審酌,才能形成課綱總綱草案,付諸公聽,擴大全民的參與。雖然公聽會暫告一個段落,但仍需要各界的持續關心和參與,才能讓課程永續發展,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