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葆琦
【文、圖 / 課程及教學組副研究員 秦葆琦】
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習領域,因課程目標中有「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以及「認同本土」等目標,在第二學習階段中也有關於縣市與鄉鎮市區的能力指標,然而在教師們賴以教學的教科書中,大部分卻都是以台灣為範圍的教材內容,如果任教者照本宣科,學生幾乎沒有機會透過社會領域的教學,認識自己的家鄉。研究者有鑑於此,自民國94年開始,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以「四年級學生在社會領域縣市鄉土內容的學習與其身心發展關係之研究」計畫,與各縣市之社會領域輔導團攜手合作,進行四年級縣市鄉土補充教材的發展,一次以兩年為期,共進行六年三期,先後有13縣市、9縣市和1縣市參與。這二十三個縣市的社會領域輔導員,組成編輯小組,發展其縣市的鄉土補充教材簡報檔與文字檔。每期在鄉土補充教材完成之後,即在各縣市的試教班級實際進行教學。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一方面蒐集試教教師對學生學習鄉土教材態度的意見,另方面則從學生的態度問卷中了解學生學習鄉土教材的態度。結果發現:一、全部試教班學生在態度問卷的34題四等份量表中,全部題目的平均數都超過3;二、全部試教班學生在態度問卷的「對家鄉的認同」、「對家鄉的情懷」、「老師的教學」「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能力」等五個項目的平均反應上,也都超過3;三、試教班學生大多數在五個項目中都是明顯的傾向正向,並無負向的表現,顯示鄉土教材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以正向居多。四、各縣市試教班教師認為學生最喜歡的單元依序為民俗節慶、地理、經濟或產業、歷史;他們認為學生最不喜歡的單元則依序為地理、歷史、經濟或產業。試教教師認為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依序為踏查、參觀、觀看影片或投影片等。他們認為學生最不喜歡的活動則依序為統計圖表、講述式教學、寫學習單。五、學生對於縣市鄉土教材印象最深刻的事中包含內容與活動,學生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依序為古蹟、民俗活動、特殊景觀、交通、服務業、名人和名產等,印象最深刻的活動則依序為校外教學、看影片、蒐集資料等,內容與活動之間的關係密切;五、各縣市試教班學生認為縣市鄉土教材最困難的地方,卻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大部分都是覺得有些內容不太清楚、不太了解,要背要記的內容太多,背不起來也記不起來,而鄉土教材的考試也和一般的月考不同,造成學生的困擾,這些都是未來還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
從研究的結果可以深刻的了解,透過社會領域鄉土教學的試教,學生對於和自己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縣市情況,有很高的學習興趣,不但學到了有關家鄉的知識,並發展出關心家鄉、認同家鄉的態度,可見鄉土教育的實施,並非一般性內容的教科書可盡其功,必須在教科書之外,另行增加補充教材,才能達到使學生認識鄉土、認同鄉土和愛鄉土的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