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 陳妙娟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以研究高等教育聞名的美國Clifford AdelmanThe Bologna Process for U.S. Eyes: Re-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提出「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是至今最具影響力且充滿野心的構想,亦可將視為是往後20年支配世界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構想是重視國內學生及研究者教育之同時,也冀望藉由外部的交流引進人才。此對以人才視為資源的臺灣而言,更顯其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帶動人才的流動化,優秀的學生也積極往更高層次的大學移動,以期畢業後能居住在認同此高度教育成果的都會居住。因此,優秀人才的延攬成為臺灣高等教育改革勢必要積極促進的課題;其所帶動的經濟效益更是超越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資。至今大學教育的「高度性」是制式化的強調大學教育的素質、內容、及具體的成果,並將其擴大至國際。然而此對大學本身而言,真的可以提供具國際魅力的計畫嗎?其魅力是否能有具國際水準的正確說明能力,且能廣泛的傳遞?因此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是由確定單位與學位的共同基準,藉由大學的整併、校際合作來推展具個特色的研究計畫。

  面對未來的挑戰與競爭,大學不應僅侷限在個別學分的取得而已,必須朝向以計畫型的學分群組為修習的架構,由創造特徵來增添學習魅力,並進而達到教育實踐。也就是說大學必須超越組織的束縛,以課題、分野及領域等為核心;創造尋求聚集各路英才之最大可能環境。

  因此臺灣高等教育的改革,首要是捨棄大學或區域的本位主義,以專業及計畫為核心,藉由橫向合作的強化來提升研究及教育的素質,於培育臺灣尖端人才之同時,也進而得以確保臺灣長遠在國際競爭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