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政策成功之道—以12年國教為例

| 陳清溪

【文、圖 / 陳清溪主任秘書】

台灣推動教育改革,因為缺乏開放性、長期性、制度性的溝通對話平台,如果再加入政治意識型態主導,往往造成正反雙方的對立。因此反思台灣推動教育政策成功之道有以下七點:

一、   教育政策要有明確的目標:具體且可行的教育計畫目標,使教育願景(vision)能具永續性及明確的方向,不因政黨輪替或教育部長更換而有所更迭。除了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外,使用的策略或方案也要正確,才能達到目標。12年國教的目標有:舒緩升學壓力、學生適性發展、均衡城鄉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目標確定後,應加強政策論述,以描繪12年國教政策的目的、背景、策略、取擇選項、思考緣由等面向,論述基礎若扎實,一則能抵擋反對者與輿論的批評,二則也不會在外界偶有雜音之下倉促搖擺,有充分論述基礎的政策,講出來就自然能夠說服別人,有如君子之德,具風行草偃之效。

二、   教育政策推動需要經費的支持:各項教育政策的推動,需要經費的支持,確保每位學生接受到適當的、公平的教育。教育經費的支援及投入,是教育政策成功的關鍵因素。12年國教的推動需要龐大的經費,有賴政府的全力支持,亦即資金要到位。

三、   加強政策的宣導與溝通,減少學校人員及家長之抗拒:身為基層的校長、主任、教師,對於教育政策的落實與推動,扮演著研究者與倡導者角色,教育主管機關要充分宣導及溝通教育政策,重視基層教育人員的心聲及工作環境的改善。建議教育部全國走透透下鄉宣導12年國教,直接與學校教育人員及家長面對面溝通,以爭取支持並配合政策的推動。

四、   注重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教育活動之利害關係人包括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行政人員;因此,瞭解利害關係人之需求,並適時滿足其需要。但是任何教育措施還是要以學生受教權為首要考量,才能使教育政策順利推動。12年國教更應思考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中小學教育的革新。

五、   照顧弱勢族群權益:任何教育措施都要考慮弱勢族群之受教權是否受到侵害?弱勢族群受教權益務必以法令強制執行,才能使之獲得最佳照顧。12年國教應重視經濟弱勢及學習弱勢學生之受教權益,並確保學生達到基本學力的基礎標準。

六、   建構「學習社區」(learning community):建構各級學校成為一個「學習社區」,讓全體國民接受教育,願意隨時隨地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將有助於政策之溝通及推動,並提升國民素質。

七、   鼓勵本土性教育研究:國外教育研究資料未必適用於我國的教育環境,所以要鼓勵本土性的教育研究,來建立全國性教育研究資料庫,促進教育研究資源共享,作為教育決策之參考。例如,建立中小學教育發展指標資料庫。

綜合言之,教育政策要進行長期性和永續性的規劃(例如:十二年國教),加上審慎的專業判斷,並建構溝通對話平台來形成共識,不斷瞭解教育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想法與需求,提供政策修正之回饋意見,才是推動教育政策成功之道,也才能提升民眾對教育施政的滿意度。以學生為中心的12年國教系統圖像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