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Santayana《美感》一書之簡述

| 楊宏琪

【文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楊宏琪】

【圖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鄭惠文】

B. Spinoza1632-1677):沒有東西是因為它本身的善而促使我們追求,只有當我們欲求它時,它才是善的(引自Santayana, 2010: 16)。

Santayana1863-1952)誕生於西班牙馬德里,1872年全家移居美國,直至1912年才離開。旅居美國的期間,Santayana不僅在哈佛大學(Harvard)取得各種學位,並在1896年以32歲的俊秀之姿寫下了第一本的哲學論文《美感》[1]The sense of beauty)一書,至今仍為研究美學不可或缺的一本入門書,並與J. Dewey1859-1952)《藝術即經驗》一書可謂為美國美學研究的兩大鉅著。Santayana2010)在《美感》一書的序言中,除了表述該書是集結1892-1895年之間在哈佛大學講授關於美學的理論與歷史外,更自承受到當時「自然主義心理學」(naturalistic psychology)的啟迪,其目的在於喚起各種根本的審美情感。全書主要分成四部分:美的本質、美的素材、形式與表現。本文主要依據前半部內容——美的本質、美的素材,分述如下:

壹、《美感》一書的內容簡介

一、美的本質(The nature of beauty

究竟什麼才是「美的本質」,一直是西方哲學探討的焦點之一,此焦點甚至演化成為一種美的哲學(價值理論)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了說明美的本質與不具普遍性,Santayana2010)從兩方面加以論定:(1)美是人類經驗的對象,顯示美的根源、位置為要素;(2)美是一種價值:誠如前述Spinoza的話語,得知事物的好惡是由於人的價值判斷,這種情感的判斷不屬於是非的斷言,因此不可歸咎於理性判斷。

過去的哲學家傾向列舉諸多理論以束縛我們的心靈,逐漸地使美學思考變成一種惡。關於「善」與「惡」的美學思維,Santayana2010)進一步陳述,將價值判斷區分為:(1)價值論:分成道德價值(消極、外在)與審美價值(積極、內在):Santayana以實用性及立即性(將所有價值縮減到立即的欣賞)作為分辨道德與審美價值;(2)事實判斷。由此推論,美感與道德的界線已十分明確。

此外,《美感》一書的另一重點,在於Santayana翻轉過去將工作的價值高於遊戲的謬論,他認為從美學的角度論遊戲性質,開啟了遊戲開明與具想像力的活動,且這些活動是不計功利價值。因此,遊戲本身就是活動的目的。

總結Santayana2010)對於美的性質的定義,他認為:美——乃是積極的、內在的與客觀化的快感。審美的效果有三種主要成分:素材、形式與表現。最後,並從美的思維翻轉過去將工作與遊戲二者區分與排序的迷思。

二、美的素材(The materials of beauty

人身上所有的官能都有能力對於美感作出評斷與貢獻,只是不同的人在欣賞美的判斷上會有所差距。關於美有哪些素材,Santayana2010)論及了性、愛情、社會本能(親情、愛國心)、低層次感官(觸覺、嗅覺)聲音與色彩。

世界的美,不能全部歸咎在各種已脫離脈絡的感覺快樂,我們得到的是各種感覺快樂中抽取出來事物的素材美。但最重要的效果不是從這些素材上得來,而是要歸因於他們如何被安排,例如一幅畫作,如果沒有經過畫家的巧思,將各種素材聚結,素材仍就是素材,無法與我們的感官產生美感。

此外,Santayana2010)亦依據素材的表徵形式,分成純粹形式及興趣形式。前者屬於的是規律的表現;後者則呈顯出的是多樣的方式。「美」則是集結了規律與多樣,在這兩者中找到適切點。

總體而言,素材的樣貌或形式(經過安排)會吸引我們的感官去欣賞或評鑑。因此,建構一項美的事物時,如果欠缺這些素材的組合,將只剩下形式上的空洞,這不僅不合邏輯更無法吸引我們注意。所以,美的素材如何呈現,便會影響到我們如何去感官。

貳、《美感》一書的評述

關於《美感》一書,劉文潭(1967)認為Santayana為了證明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因此他採取的是一種消去的方式,將過去的美學分成遊戲性、無為性與普遍性,進而在一一批評,進而得出客觀化的總結。雖然這是該書的論證風格,但也同時留下了許多敗筆,例如美感與道德真能如此二元切割、美的價值真的比道德更具價值嗎?

此外,Santayana主要從自然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審美,但這不代表是唯一詮釋美的方式。漢寶德(2007)在《談美感》一書中,從建築學的觀點論述美,認為形式美重在感覺、內容美重在感動。雖然兩者在對美的某些論述上是一致,由於兩者依據的觀點不同,對於美的詮釋也產生出多元的見解。

-----------------------------------------------------------------------------------------------------

[1]關於此書,在中文翻譯部分主要有:王濟昌(譯)(1987)。森塔亞納美學籤註。臺北市:金楓。杜若洲(譯)(1971)。美感。臺北市: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