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斯觀點談心靈感受的教育

| 許民忠

【文、圖 / 教育制度與政策中心副研究員 許民忠】

民主的潮流使人類意識抬頭,但人類競爭的心態越演越烈,追求高度理性,解決問題,尤其科學講究精準、客觀,忽略人類主觀的感受,於是乎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疏離,其社會現象是:疾病與精神問題越來越多、人際紛爭頻傳、生態危機更形顯著。解決之道,在於回歸本心,依照賽斯的說法,信念創造實相,心境創造實境,讓每個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力量與快樂,體認人與人是愛的互助合作,人與自然是合而為一的狀態,才能增益人類的幸福。

以人類身心的健康而言,賽斯思想指出,身心是合一的,身體的症狀或精神的症候皆源於心靈的無力感,長期壓抑內在情緒或不快樂的結果,身體自然會受影響。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談到「社會快樂學」時,歸結三點人類不快樂的研究結論:(1)外在和一般因素,如財富、教育、社會地位、嗜好、性別、年齡、族群等等,影響人類快樂指數只佔10%至25%;(2)人類有25%的快樂潛能由基因決定,但基因可能被啟動或被忽略;(3)最具影響力的則是人的生活及思考方式。就賽斯思想而言,人類所抱持的信念,決定其生活態度及思考的方式,產生一連串的事件,身體的健康也不例外。西方醫學只著重於肉體的治療,若從「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的觀點來看,其實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人內在的感受。

以學校師生關係而言,筆者曾經詢問一位國中教師以前教學生和現在教學生有何不同,這位教師回答:「以前教書,著重把專業教好,甚至努力提升學生課業成績,脫離貧困,學生不聽話,自然有教鞭伺候;現在教學生,需對學生多表達關懷,照顧好學生心情,學生才有學習意願,專業知識倒是其次」。現代社會的家庭問題很多,學生到校學習的心態很複雜,教師應多表達對學生的關懷,同理學生的感受,才可能循循善誘,而非以成績數據來左右學生。學生的情緒若未得到抒解,結果便是暴力相向,甚至以「霸凌」的方式呈現。學校的霸凌事件則提醒教師要多重視學生的感受,表達對學生的愛,賽斯也相信,只有愛才能改變世界。

就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而言,日本311海嘯給人很大的啟示。日本是非常先進的國家,最後也避免不了地震海嘯帶來的災害,甚至其引以為傲的科技也奪走生命財產。事實上,賽斯在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一書中指出:人類形成自己的實相,人類的慾望感情與自然的物理現象融合,暴風雨、地震、洪水等各種災難,乃是集體心理活動的結果;藉此,可破除社會的障礙,忘懷經濟地位,更擴大人類情感的交流範圍。的確,這次災難激發大家的愛心,全世界聽到日本東北地區人民的心聲,重視當地生活品質的狀況。大自然原本是人類生存的資源,但人類為了私利,已習慣破壞大自然,推廣賽斯思想的許添盛醫師便指出,當日本福島核能電廠傳出輻射事件,許多人憂慮會吃到帶有輻射的生物,卻未關注到那些受輻射的生物如何感受,這個世界太缺乏心靈感受的教育。

質言之,教育的發展應指引大家多傾聽自我內在的感受、多傾聽別人的感受、多傾聽大自然的感受,才能喚起對自己的愛、對別人的愛,以及對大自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