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培育學生媒體素養之策略

| 簡瑋成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簡瑋成】

壹、前言

  假新聞鋪天蓋地,近年媒體謠言越來越多。對認真對抗盲信心態、努力傳播嚴謹資訊與知識的記者與教師來說,假新聞的傳播不啻是一種打擊。法新社記者Patricio Arana造訪了法國西南方內哈克市(Nérac)的George Sand高中,為社會經濟組高三生舉辦相關工作坊。雖然記者跟教師都很清楚單靠這樣的工作坊無法徹底打擊假新聞,但有這樣的活動還是很鼓舞人心。學生在對抗假新聞方面並非一無所知,媒體教育其實是越早開始越好,更應多加鼓勵國民教育和新聞媒體之間的合作(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9)。在學校方面,不少青少年在社交媒體網站出入頻繁,自拍上傳或發短信給朋友。但是,他們對資訊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通常毫無分辨力。根據史丹福大學研究7,804名學生的結果,大約82%的初中生無法區分網站的「贊助廣告」和新聞實況報導。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教導學生辨識及挑選可信的資訊,亦即所謂的「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技能。然而,由於學校忽視其重要性,加上教學重點不脫離基本閱讀和數學能力,媒體素養就被推到教學的角落(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

  網路假新聞充斥,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不管是幾年級的學生,幾乎都難以辨識假新聞與事實。換言之,學生在吸收大量媒體資訊時,卻缺乏評判思考的技能,媒體素養如今成了當務之急(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因為學校要為21世紀學生做準備,以面臨複雜及快速改變的世界,除了校內教學內容,學校更應該培育出知識豐富並有媒體素養、有判斷力、有能力解決問題、溝通者及擁有團隊精神的年輕人(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12)。也正因為媒體素養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因此歐盟執委會於2018年1月提出有關數位教育行動方案(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時,更將媒體素養列為培養數位化時代生活和工作所需之關鍵數位能力(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8)。因此,在學校教育更不應該忽視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將就歐美培養學生媒體素養的策略進行初探。

貳、各國培育學生媒體素養之策略

  為了幫助學生辨別媒體資訊內容的真偽,培養學生良好的媒體素養,澳、英、美、奧地利等國家皆有相關策略因應之,以下分別介紹:

一、澳洲中小學從媒體藝術課程培養學生媒體素養

  澳洲全國中小學課綱中,針對學齡前階段至10年級學生將藝術領域課程分為舞蹈、戲劇、媒體藝術、音樂與視覺藝術5大學門,有關「媒體素養」的養成併入「媒體藝術」(Media Arts)教育相關課綱規畫,按照學校年級學前至10年級分為5個期程。澳洲「媒體素養」課程雖為世界首批國家將媒體知能列入正規教育體系的國家之一,然而2017年問卷調查顯示,在2016年度中僅約有兩成學生曾修習「媒體素養」課程,約三成學生曾在校編寫新聞報導,尚須教育界偕同家長配合加強推廣。有關媒體素養的教育資訊,除了「澳洲中小學課程綱要」之外,以下再補充澳洲聯邦政府專責線上資訊安全的「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提供給公眾的教育相關資訊與計畫措施。

  成立於2015年的澳洲聯邦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Office of the E-safety Commission),致力於賦予所有澳洲人使用線上資訊的安全,主要任務是協調與領導政府,企業及非營利性社區的網路安全相關工作。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官網,分小學階段及中學階段,提供給學校及教室使用的補充教材資訊,包括多媒體、課程計畫等。其中,Young Esafety Project計畫(YeS)是一項由「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新發起的數位與社會健康計劃,鼓勵年輕人在所有社交媒體空間,特別是網絡社群中成為積極的領導者並與人為友。該計劃有助於激發年輕人間的數位生活,改善實用知能,與年輕人展開積極對話。YeS計畫提供資訊,讓學校自主設計一個最合適的教學方案,並提供教師工作指導手冊。教師可選擇多達12個獨立的工作指導手冊來設計一個最能與他們特定學校環境和結構產生共鳴的項目。教師工作指南中提供以10週為基礎的課堂單元規劃,2天強化課程或一系列5個課程的模式,這些課程擴展了現有的「培養尊重關係」學習教材。另外,「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亦提供教師與教育人員有關「媒體素養」的線上專業訓練課程,三節課程總共50分鐘,另有30分鐘的測驗(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

二、英國制定學生面對假新聞之教育因應策略

  有鑑於假新聞的泛濫及其對民主國家選民潛在的影響力,英國政府重新呼籲培養批判性閱聽技能之重要。新時代數位媒體世界對媒體經驗豐富的成人而言已是眼花撩亂,對於兒童及青少年而言更是無所適從。因此,2017年9月英國「國會跨黨派讀寫素養小組」(APPG for Literacy)及「國家讀寫素養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成立了「假新聞及批判性閱聽技能教學委員會」(Commission on Fake News and the Teaching of Critical Literacy Skills in Schools),並即著手與Facebook、First News、The Day、學校師生、專家等相關者針對英國學童與青少年的批判性閱聽能力進行調查,蒐集了過去一年中有關假新聞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終於在2018年6月13日出版調查報告:Fake News and Critical Literacy(假新聞與批判性閱聽能力)。該報告結論簡述如後:(一)假新聞的危害:英國只有2%的兒童和青少年具備能識別新聞故事真假的批判性閱聽技能。此外,近半數學生憂心自已無法辨識資訊的真假;近三分之二教師認為假新聞對學生身心帶來嚴重傷害,不僅增加焦慮,更損害自尊並扭曲他們的世界觀。(二)造成兒童及青少年對社會不信任及缺乏自信心:假新聞的網路擴散效應使得兒童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三)男孩及社經背景較弱學童對判斷假新聞能力較差,半數以上教師認為學校教學無法讓兒童掌握識別假新聞所需的技能;此外,教師普遍認為學校教導的批判性閱聽技能無法與現實世界連結。

  專家們一致同意,學校、父母或監護人、政府及媒體均對此有共同責任,協助兒童及青少年養成批判性閱聽技能,以識別假新聞。以下分述各相關者應盡事項:

  (一)學校:在這項報告中有98%教師及父母咸認責無旁貸,然而事實上只有57%小學、50%中學教師認為學校課程能教導學生這樣的技能。專家及教師均同意應該在各學科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閱聽技能,並且與現實世界連結,以發揮效用。然而大前提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教育訓練及教材,才能確保學校的教學可以成功。

  (二)父母:父母在培養兒童及青少年批判性閱聽技能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大多數青少年表示願意與家人討論假新聞議題而非跟同學或教師討論,主要是怕被同儕吐槽。因此,父母除了聆聽且與孩子討論新聞議題的真假之外,也應該學習如何辨識假新聞,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判斷力。

  (三)媒體:各界認為這個議題的主角-媒體,應該負有最大責任,新聞產業應該核實新聞及故事的正確性才發布,恪守媒體社會責任並符合公眾利益(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9)。

三、美國教師經由公民教育與媒體素養課程教育學生辨識假新聞

  假新聞、創紀錄的投票率、民選官員頻繁且虛假的聲明、政治辯論中尖酸刻薄的批判等現象在顯示美國的民主不是很健全。這可能是許多美國州政府將注意力轉向學校的原因,因為學校是人民了解政府如何運作的場所。在上一屆立法會議中,超過一半的州,切地說是27個,經考慮用法案或其他提議來擴大公民教育。為了形塑了解政治且受過教育的公民,一些州在小學到高中階段投入了教師培訓並提高公民課程標準,最常見的提案之一是更加關注媒體素養。例如,華盛頓州立法機構在3月為所有高中學生設立了一門獨立的課程,擴大教師培訓,並將有關聯邦、州、地方和部落政府的科目納入K-12課程(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而在教育現場實務上,已有教師開始將媒體素養導入其課程教學當中。例如,俄亥俄州Licking Valley高中新聞課程教師Eric Comeras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張核對表,讓學生試著評估某則線上新聞來源,檢核表內容有:是不是用了大量的標點符號?標題是不是都用大寫字母?是不是畫線?新聞作者是否到處傳播?新聞是否有註記日期?然而最重要的是,測量您閱讀後的情緒:情緒反應是否強烈?是否生氣?你希望這則新聞為真或為偽?加州Plaza Vista 小學教師Scott Bedley,要5年級班上學生閱讀1篇新聞後,在3分鐘內判斷這則新聞的真偽。Bedley老師給學生7點原則:1.你是否能確定新聞來源?新聞來源是一般人士還是知名的人士及媒體,如國家地理雜誌等。2. 這則新聞和你原先的認知相較有無差距?3.這則新聞是否合理?你是否真的理解這則新聞?4.你能否找到其他可信任的3或4個新聞來源也同意新聞上的資訊?5.是否有專家認同或共同具名這則新聞?6. 這則新聞在網路流通傳播的狀況。7.這則新聞是否有版權?Spencer Brayton和Natasha Casey在伊利諾州的Blackburn College開設媒體素養課程,他們要求學生選定5到10個Twitter新聞媒體帳號,於學期中加以追蹤並回應新聞,藉此辨識假新聞、偏頗新聞以及新聞編輯者的立場。學生們反應這項課程讓他們認知到自己是媒體新聞的消費者,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分享新聞資訊時,態度必須嚴肅審慎(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四、奧地利青年政策白皮書明列媒體素養為重點項目

  奧地利青年政策主管機關為奧地利經濟、家庭與青年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Familie und Jugend,簡稱青年部),根據其於2013年1月發布青年政策白皮書,將媒體素養列為重點項目。青年媒體知識是青年部為青年提供的服務,目標在擴大訊息傳達以及培養青年的媒體素養,青年部將針對兒童、青年、家長、青年組織工作者、教師、大學生與研究人員辦理座談會、工作坊、各類論壇,並提供個人諮詢服務,以達成下列目標:(一)讓青年能使用新舊媒體、(二)讓青年學習利用這些媒體、(三)讓青年具有批評性的分析說明能力、(四)處理危機的知識與能力、(五)積極參與。在此政策中,青年部主要聚焦在網路安全上,所以還特別設置了「安全網路網」(http://www.saferinternet.at/)等相關媒體教育措施。另一方面,聯邦政府也特別成立「電腦與電腦遊戲效能評估專案辦公室」,提供家長與想要購買兒童遊戲者相關建議(電腦遊戲的好處與風險,其他網路、手機、電視電影相關資訊),並列出適合兒童的遊戲清單(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3)。

參、媒體識讀

  上述討論有提及媒體素養教育中對於訊息識讀能力的重要性,此處就將針對媒體識讀進行簡要探討。媒體識讀就是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此一風潮發端自1980年代的英國,從事媒體教育與媒體研究的學者不僅著作不歇,而且教育推廣也進入高等學府,成為傳播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實踐了提升公民「媒體識讀」的理想。英國1989年開始實施的國定課程中,就明文賦予媒體教育有:教導閱聽人相關的概念、教授辨識事實與意見、討論大眾文化之小說與戲劇、發展廣告、宣傳與勸服內容的教學方法等任務。英國著名傳播學者Jawitz就指出,媒體識讀教育主要目的就在於:讓公民能夠就媒體分門別類,檢驗媒體的製作過程,分析媒體產品,探究媒體產品的消費行為以及認識媒體的效力。唯有人們瞭解媒體在人們累積知識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才進一步擁有分析、評估乃至批判各種媒體訊息的能力,最終目標,就是鼓勵公民接近使用媒體,充分健全傳播環境(須文蔚,2018)。

  而從教育觀點來說,媒體識讀應該怎麼教呢?身為重要推手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企圖瞭解媒體社會與其背後的宰制,且使用反思與轉化的方式去設計教學,讓自己成為一個「轉化的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友善環境,透過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的批判意識可以在此環境萌芽。Buckingham曾於1991年針對教師提供以下的建議:一、瞭解教學對象的所知見聞,並據以採取更開放的、提問式的教學;二、承認自己與教學對象,以及不同學習者之間存在的訊息解讀的差異;三、感受意義是經由協商而來的,以及體認媒體—尤其對年紀輕的教學對象而言—或許適於產製新的、具備顛覆潛力的意義及樂趣,因此應該尊重教學對象使用傳媒和解讀訊息的過程;四、鼓勵教學對象自行分析個人如何產製意義,再針對產製的意義提問、質疑;五、反思並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如同Henry Giroux 將教師視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結合探究、反思、行動(余陽州,2004)。


參考文獻

余陽州(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4-19)。臺北市:正中。

須文蔚(2018)。解決媒體亂象重新學習看媒體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9)。打擊假新聞由教育著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年輕學子不辨資訊真假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6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美國州政府刻正強化公民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55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美國教師經由媒體素養課程,教育學生辨識充斥網路的假新聞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0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9)。英國對於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假新聞之教育因應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3)。奧地利2013青年政策白皮書(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26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8)。迎接數位化時代,歐盟運用新科技開創教育新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3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12)。學校應與社區合作為21世紀學習者做準備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5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澳洲中小學從媒體藝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全文請下載PDF檔】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全文-各國培育學生媒體素養之策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