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是迷思?

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挑戰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簡瑋成 助理研究員

壹、前言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它是一個既廣泛且多樣的概念。高等教育國際化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學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並沒有單一模式一體適用,各區域和各國間也存在差異並與時俱變,即使各大學本身亦如此(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5)。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全球學習倡議辦公室主任Doscher則以黃金圈法則解釋國際化並不只是一件好事,而是必須做的事情,其認為國際化並不是單獨地存在,只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參與跨國研究和教學合作、推廣在地國際化、支持學生和教師的移動力,以實現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創造並交流有關這個世界及其居民的新知識,正是國際化之目的。當多元的想法和觀點在合作關係中聚集時,便實現國際化之目的。在互動及協商中,人們將不同想法的各個部分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全新的想法。教育機構內的教師和學生每天都參與這一過程,國際化將其提升為跨國規模。在適當的條件下,國際化大幅促成了不同的人、思想和觀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生產知識和實現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

  就國際化的定義而言,荷蘭學者 Hans de Wit 與加拿大學者 Jane Knight 在1995 年提出教育國際化,認為國際化為整合國際或跨文化的資訊融入教學、研究與機構服務的過程;藉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將國外的經驗與文化融入國內高等教育,進而提升高等教育的多元性競爭力,自此之後多被引用為教育國際化的定義(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而另外國際化也常被引用的定義是由Jane Knight教授所提,意指「不同的教育機構、國家及部門在交流互動中,將跨國、跨文化或全球化的面向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和傳遞的過程,即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也常被引用為教育國際化的定義。隨後,Hans de Wit和Fiona Hunter提出了一個更新的版本,指出國際化應該使教育機構能夠「提高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教育及研究品質,並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

  Doscher指出雖然這些定義澄清國際化在不同的國家和背景下,目的有所不同,但它們可能會被誤解並被描述為一種自利現象。他表示,需要一個以多面向和合作為基礎的定義。如Gabriel Hawawini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手稿,以互惠互利為前提,將國際化定義為將「教育機構融入新興的全球知識與學習網絡」的過程。Hawawini表示該過程應該是外向的,強調機構的能力和才能,成為世界知識與學習「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要從中受益,並透過互補專業知識及共生關係,為其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可知高等教育國際化對於高教機構本身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藉由提升自身的國際化程度,來促使教育品質之提升,是現今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因素、發展趨勢及面臨挑戰加以整理探討。

貳、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因素

  就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因素而言,2017年6月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發表了一份報告,內容說明影響未來國際化的全球高等教育的十大因素,說明如下(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8):

一、全球人口轉移:全球人口的預期壽命上升,生育率下降。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導致青少年人口(15-24歲)下降。

二、全民教育的擴展:世界各地的教育持續發展與普及化。雖然初等教育機會不斷增加,但達成率、性別和階級差距等因素仍然存在。

三、各國國際化的策略:各國政府著手構思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是目前的趨勢。很多時候 這些國家的國際化策略的基本原因是為了貿易和經濟成長,以及為了勞力短缺而招募技術移民。雖然這些策略根據不同的國情背景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包含了以招募國際學生為目標。

四、國家資金分配:國家內部各部門都在競爭資金,政治在政府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支出不斷地在改變。高等教育資金的減少,可能會影響有助於高等教育流動的國家級獎學金計畫。

五、企業多部門合作興起:由於雇主在招聘具備即戰力的高等教育畢業生遇到挑戰,促進了更多業界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合作。不論是主導或是建立夥伴關係,有創意的合作方式正在蓬勃發展。

六、教育科技快速發展影響:隨著技術不斷整合和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高等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加入教育科技來促進國際高等教育。由於可用的教育科技種類繁多,這可能是一個艱鉅的任務。

七、特殊專業技能需求擴增:隨著未來的自動化趨勢,預計工作場所將經歷一個戲劇性的轉變,需要特殊的工作技能。而大專院校需要緊跟著這些變化,以確保畢業生獲得適當的工作技術和可轉換的技能。

八、學校品牌與價值的重要度提升:在尋求留學機構時,學生考慮更多面向,不僅是學校的品牌、排名和聲譽而已。英國文化委員會的報告指出,一個學校的品質和價值(包括費用、就業前景和學生體驗)在學生選擇過程中越來越重要。

九、英文語言重要性的影響:許多人認為英語是通用語言。選用英語為教學是提供國際高等教育的普遍方式,也因此吸引國際學生。

十、強調學生留學體驗:國際學生尋求高品質的學生體驗,從校園感受到熱情歡迎,有用的就業服務以及學生宿舍。高等教育機構將繼續致力於創造和培養優質的學生體驗,以留住留學生。

參、高等教育國際化所面臨的挑戰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迷思,只把國際化當執行目標,忘了提升教育品質與貢獻社會的真正意涵

  荷蘭學者 Hans de Wit指出現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迷思,包括(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

(一)為國際化而國際化,把國際化當成目標

  最主要的迷思是把國際化當成目標,這種思維明顯出現在國家層級或學校的政策中,以追求國際排名及他們所理解的國際化,驅使政府及大學進行國際化,以改善績效表現。同樣的,追求國際化邏輯背後呈現的就是加強英語授課或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卻忘了國際化的核心功能,應該是在於加強研究及教學的品質,並對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二)移動力成效不足

  移動力目前仍是國際化的一個主要議題,移動力是一個菁英及排他的概念,即使高等教育的領域多主張要培養具備全球移動力的畢業生,但現實的真象是,全球只有不到2%的學生能夠參與短期或長期的跨境學習,其餘的98%要怎麼培養這種跨境移動力?上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運動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忽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學術及社會影響

  政府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仍然著重在經濟及名聲效益,卻忽視更重要的學術及社會影響,因此經費的投注及排名仍然是政府及各大學推動國際化政策的核心。30 多年前的澳洲及英國就是如此,現今這種思維也仍主導其他國家的政策,隨之而來就是吸引國際學生及延攬國際師資、英語授課以及英語出版學術期刊。

二、國際化作為短視近利而缺乏資源投入的長期規劃

  英國雖是傳統國際學生招收大國,但整體高等教育國際化卻進展緩慢。諾丁漢大學國際辦公室主任(H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Off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Vincenzo Raimo曾評論大部分英國大學的策略均短視近利,僅強調國際學生的招募及其學費對學校整體經費的挹注。另外,策略計畫書中多為陳述用語,缺乏對資源投入的描述與規畫。從策略計劃書中提及的國際化策略分析,在Raimo的調查中,81%的大學均有某些形式的國際化策略,這些策略的前十名依序為:拓展國際合作夥伴(包含成立海外分校)(92%)、本國學生出國留學或交換(83%)、國際研究合作(79%)、國際學生招募(71%)、課程國際化(63%)、提供國際學生支援服務(63%)、發展國際流動(58%)、建立國際學生畢業校友會(54%)、協助校內教職員發展國際能力(50%)、及校園國際化(46%)。

  雖然「拓展國際合作夥伴」為國際化策略的首位,但絕大多數大學仍對在海外設置分校存有疑慮。雖然大學在策略書中鼓勵本國學生出國,但實際上卻甚少有證據顯示大學有投入時間及資源鼓勵學生出國。英國學生在大學預科A-Level考試中,選考語言的比例持續下降,且僅有16%的大學在策略書中提及有提供學生學習外語能力的資源。雖然有超過半數的學校提及課程國際化,或讓本國學生有多元的文化體驗,但大多數的大學並沒有實際且有系統的作為。雖然有和國際主題相關的選修課程,但絕大多數選修這些課程的是國際學生,而非本國生。

  Raimo指出下列目標亦較少出現在大學的國際化策略中:國際教職員的招募、建立國際學術成就能力、拓展國際學生組成多元性、國際性的知識轉移或企業參與、對國際學生英語能力的協助、及提供本國學生外語學習的機會。他認為英國應拓展其國際化面向,想辦法提供本國學生更國際化的學習經驗,並提供其學習國際上生存所需能力的機會。英國大學也應該要想辦法協助校園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職員生相互交流,而這才是國際化策略的核心(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a)。

三、歐洲議會文化教育委員會指出未來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歐洲議會文化教育委員會曾發表一份有關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報告,本報告提出歐洲和其他地區有關教育國際化的數點重點發展挑戰,摘錄主要重點有(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5):(一)大學提出更多的國際化策略,但卻有一致化且僅強調數量的風險;(二)即使尚未行動,但隨著目標趨同,將有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三)數量增加,但面對品質的挑戰;(四)缺乏足夠的資料進行比較及做決策;(五)各國間高等教育制度、程序和獎助金明顯差異,導致學分及學位移動的不平衡及大學間合作的挑戰。

  本報告並對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提出政策面的重要建議有:(一)工作實習日益受歡迎,建議結合工作實習與語言及文化能力或出國留學的培訓計畫。(二)為促進學生與教師的流動,加強高等教育和產業界的合作。(三)重視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性,對所有學生提供國際化和跨文化的學習課程。(四)發展網路學習與傳統結合網路的混合學習之創新模式,以推展高等教育國際化。(五)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結合中小學教育、技職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國際化。(六)根據多元程度,在中小學階段鼓勵雙語教學或多語言教學。

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一、長期性的政策與大型計畫的投入

  波蘭制定政策與大型計畫投入

  波蘭科學暨高等教育部於2015年六月底宣布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並制定相關計畫,其重點具體行動策略包括(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6):1. 藉由國際認證、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等方式提升波蘭大學的吸引力。2. 簽訂政府間的合作協議,如學位認可備忘錄。3. 增加波蘭大學與國外姊妹校共同執行的學術計畫數量。4. 擴大波蘭大學生和畢業生在海外留學或實習的人數。5. 增加波蘭大學國際學生人數,包括交換生和全職生。6. 訂立明確的升等資格增加教師的專業能力。7. 增聘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客座教授。8. 簡化並更新資訊收集系統,內容包括課程介紹、與國外大學簽訂之校際合作協定、波蘭學生的移動力、畢業於波蘭大學的國際學生以及於國外大學的波蘭畢業生動向、在國外參與研究的優秀波籍人士、供本地學生和國際學生申請的獎學金等資訊。

  之後,波蘭科學暨高等教育部更公布2020-2026年研究型大學卓越計畫(Inicjatywa Doskonalosci - Uczelnie Badawcze),提升教學研究品質及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預計選出至多10所學校為研究型大學。學生自大學一年級起便可參與研究計畫,為確保學生接受品質良好的教育,班級學生人數將適度調降,學校能提高教師人數或減少招生人數,政府認為學校採取後者的機率較高。為達到培育優質人才的目的,研究型大學選定優先發展的領域,提高該領域的教學品質,落實大學部和碩博士生的入學甄選機制,即將啟動的博士生學院可望吸引國外人才到波蘭深造,每位博士生無論國籍獲得相同待遇,皆有獎學金。部長進一步強調波蘭大學不僅在招收外籍學生上仍有發展空間,外籍教師人數相較他國亦偏低,高等教育國際化不限於學生,也包含學校教職員(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9)。

二、加強雙聯學位計畫的效益

  美國為吸引想在歐洲求學也想擁有美國學位的學生,推出雙聯學士課程計畫。學生不僅同時可獲得兩個國家、兩所學院、不同風格教授指導及兩所大學頒發的學士學位,還能透過兩校舉辦學術研討活動,促進教授之間的交流,此對未來該計畫在兩校穩定的推動大有助益。大學以雙學位(double degree )或雙聯學位(dual degree)為招生的利器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高等教育計畫主管Clare Overmann讚許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雙聯學士計畫能讓那麼多的美國人參與,是最佳的典範。交換學生的計畫已推動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雙聯學位的計畫才真正落實學生未來具備被僱用所需的資格和能力。根據IIE去年的調查報告,68%在國外就讀一學年的學生,認為國外學習的經驗對他們就業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相較於在國外就讀少於8周的學生,只有43%認同(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三、制定吸引留學生相關政策

  2001年7月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制定第一個有關留學生政策方案「擴大接收留學生綜合方案」(簡稱方案一),主要從政府對大學開設英語授課學成給予財政支援,透過提高獎學金及擴建留學生宿舍等改善留學環境,積極吸引東南亞優秀學生赴韓留學,建立專業網站為外國留學生提供相關留學政策及諮詢。方案一未能獲得預期的快速發展,因而於2004年再推出「擴大接收留學生綜合方案」(即留學韓國計畫,簡稱方案二,Study Korea Project)。方案二實施後,留學生規模迅速擴大,其主要重點包括(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

(一)明確的職責分工

1.教育部制定招生政策、設立招生機構及各政府部門間協調。

2.要求建立由大學、政府機關及企業等部門專家組成外國留學生招生監督委員會。

(二)對於招收留學生政策全面、詳細且具體說明:1.擴大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支持力度;2.加大宣傳強度;3.改善留學生生活及學習環境;4.擴大韓語及韓國文化普及;5.效率化行政體系,包含實施統一入學文件,簡化入境手續等。

  近期則再提出相關重點改善留學政策如下:(一)開設外國留學生專業學科及特別課程;(二)留學生簽證發放審核簡化(三)加強對留學生學業支援;(四)加強對留學生就業支援;(五)醫療保險義務化,打工時間延長化。

四、在學術研究進行跨國學者合作

  英國各學術研究委員會鼓勵跨領域、跨國的學術合作,其作法如下(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b):

(一)個人或聯盟間的合作:此種方式有「由下往上」及「由上往下」兩類。前者是指個人學者透過學術刊物、學術會議,或是歐盟鼓勵學者跨國流動方案的方式認識潛在合作對象。後者則指英國大學參與多邊聯盟,如「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ARU)、Universitas 21(U21)、Coimbra Group (CG)及「世界大學聯盟」(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 WUN)等。

(二)跨國校際研究:例如,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 DMU)目前在全球有62個研究夥伴,現行國際合作研究重點之一為,藉由校內孔子學院,並和中國大學及香港企業合作,共同提升中國語文及文化的傳播、支持華語教學、強化文化交換、展現創意和科技的連結。

(三)跨國跨校培訓博士:跨國跨校培育博士是一種較創新的國際合作方式。這種模式要成功的關鍵是雙方必須審慎規劃學生學習方案的設計並督導、且雙方能互信、具有絕佳的溝通管道、明確規範雙方及學生的責任義務等。然而,對於學生必須在各自學校學習時數的長短則因不同學校有不同限制。

五、教學面向融入國際化,提升教學品質

  英國過去十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將國際化融入其辦學目標之一,除了鼓勵英國學生出國留學外,尚有七種策略如下(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c):

(一)成立海外分校:目前僅有少數學校成功在海外設立分校,其成功的原因可歸因於外國政府及海外夥伴大學的支持。

(二)聯合學位或雙學位:如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可獲得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畢業證書;大學部的學生則可同時獲得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及利物浦大學的雙學位。

(三)跨國流動計畫:透過跨國流動計畫,學生可以在和英國學校認可的海外合作學校學習。完成特定課程內容且經過評量後,學生可以進展到下一階段的學習。然而這樣的合作方式往往牽涉到學分承認、累積及轉移,也因此代表合作學校必須對課程的品質有共識。

(四)特許經營:這種方式是指英國大學和海外無授予學位資格的學院合作,但課程內容、教學、評量方式及品質保證仍由英國大學把關。

(五)企業參與:過去十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與區域或世界頂尖學校合作,包含產學研究或透過大學協助員工在職訓練等。

(六)線上學習:研究指出透過網路學習的學習者,若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支持、回饋與引導,學習將更有效率。因此由海外伙伴學校提供面對面的個別指導,或仿效空中大學的夏季學校,都能更有效的協助學習者。

(七)國際志工:如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網站上,即提供超過20個海外志工機會的連結。利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則鼓勵其教師和學生擔任海外志工,一方面是學校對促進反思性行動的承諾,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力。


參考文獻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8)。改變全球高等教育的十大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3。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6)。波蘭大專院校邁向國際化政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0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19)。波蘭進行研究型大學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學者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迷思依然盛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2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哥倫比亞大學推出跨洲雙聯學士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前景可期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9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a)。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1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b)。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研究篇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6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c)。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教學篇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2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5)。歐盟報告建議教育國際化應嘉惠全體學生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84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韓國吸引留學生相關政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2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8)。「一帶一路」推動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國際地位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是迷思?——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挑戰.pdf

高等教育 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