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彭佳宣
《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為「臺灣中小學課程發展史系列叢書」之一,於今(109)年4月出版發行。書名中以「斯土斯民與斯文」,代表整個社會領域課程的發展有其意義。它意指在孕育發展歷史文化平臺中,所有族群及生活狀況,透過人與土地交互作用而展現的社會文化內涵,也就是斯土、斯民與斯文有關的知識,即是學校教育課程結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由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川主編,邀集該領域專長學者包括:臺灣師範大學的歷史學系退休教授陳豐祥與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鄧毓浩、本院教科書研究中心退休副研究員何思瞇、副研究員朱美珍與助理研究員李麗玲等人共同撰寫。
全書內容聚焦於民國57年臺灣實施國民義務教育起至民國100年期間之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的內涵,即歷史、地理、公民三學科課程發展的轉變,共計九章,第一章以臺灣中學教育課程有關社會領域學群的肇始為開端;第二章至第五章內容以國中社會領域課程發展歷程為主;第六至八章為高中社會領域課程發展與轉變的情形;第九章歸納整理臺灣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的發展過程及其特色,並進行總結性評論。
此外,呼應106年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及在107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部分,作者扼要點出社會領綱於總體、國中與高中各方面的課程變革。書末則附上歷年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大事記。
本書全文業收錄於本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TERIC)中,歡迎點閱(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期望透過本書能更清楚了解臺灣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