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張文龍 助理研究員
相較於必須對內容負查證責任如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而言,社群網站等數位媒體的內容葷素不計,愈是腥辣的訊息愈能帶來流量,最終創造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帶頭稱霸全球的社群新世紀。值此社群影響蓬勃發展的時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7年提出「關鍵時期需要批判思考」(Critical Minds for Critical Times)的緊急口號,敦促媒體扮演建設和平、正義和包容社會的角色,並召開第七屆《媒體和資訊素養與跨文化對話大會》(MILID),目的是探討在各種環境下,如何運用不同方法進行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簡稱MIL Education)。
前述媒體和資訊素養(MIL),是指從任何平臺(網站、媒體、圖書館、博物館、資料庫等),有效率地尋索、評核、運用、創作傳媒訊息和資訊。也就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和資訊及傳播科技(ICT)的綜合能力。UNESCO早在40年前,就關注媒體訊息和資訊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因為接觸資訊的品質好壞,決定我們看事物的觀感及態度。所以七十年代該組織就倡議媒體教育;千禧年代,更提出「媒體素養」和「資訊素養」應該合併才能應付數位挑戰(駐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派駐人員,2018)。
從去年延燒至今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讓產官學界不約而同聚焦於數位學習議題,無論從硬體設施或軟體運用都因全球疫情蔓延獲得相當程度的進展。然而就在線上學習成效仍有待檢驗外,因應數位學習而衍生更巨大且深遠影響的「媒體素養」教育更應值得關注。
全球於2020年正式踏入Web 4.0及5G時代,AI人工智慧和物聯網亦正普遍應用於各領域中,這些尖端傳播及通訊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方便,但研究發現過去幾年,它們也促進假資訊、假新聞、政治宣傳、仇恨言論和商業瞞騙的廣泛流傳;如果這些問題不獲疏解,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以下略述各主要國家媒體素養教育的問題與挑戰。
一、學生吸收媒體資訊缺乏評判思考技能
無可否認美國乃是帶頭稱霸全球的科技社群公司的發源地,這些FAANG科技巨頭(包含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亦是美國股市在遭逢新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救星。然而網路假新聞充斥,甚而影響前次及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至鉅。2017年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不管是幾年級的學生,幾乎都難以辨識假新聞與事實。換言之,學生在吸收大量媒體資訊時,卻缺乏評判思考的技能,媒體素養如今成了當務之急(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有鑑於假新聞泛濫及其對民主國家選民潛在的影響力,新時代數位媒體世界對媒體經驗豐富的成人而言已是眼花撩亂,對於兒童及青少年而言更是無所適從;據研究指出英國只有2%的兒童和青少年具備能識別新聞真假的批判性閱聽技能。故英國政府重新呼籲培養批判性閱聽技能之重要性(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加拿大教師聯合會(Canadian Teachers’Federation,簡稱CTF)主席Shelley Morse也表示,隨著學生在聯繫越來越緊密的網路世界中成長,他們所需具備判斷網路消息真實性的能力及工具也越來越重要(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
二、民眾不經查證訊息真實繼續轉發擴散
民眾曝露於大規模包括誤導性或完全虛假的不實訊息,對於歐洲來說是重大挑戰。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包括可查證的錯誤或誤導性資訊,其目的或為取得經濟利益、或為刻意欺騙大眾,結果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尤其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和分享任何新聞或訊息,其影響將更為嚴重,社群媒體和網路平臺在快速傳播不實訊息方面推波助瀾,散播者無須太多努力即可達到全球影響力(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9)。
加拿大MediaSmarts執行董事Kathryn Ann Hill亦表示,當今網路世界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錯誤訊息的傳播。她希望能藉「媒體素養週」(CTF和MediaSmarts於2019年10月發起)來提醒加拿大人,在分享任何網路內容之前,先查證故事或社交媒體貼文的真實性及準確性。媒體素養週重點在能識別錯誤網路訊息及阻止其繼續擴散所需之警覺及集體責任(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
三、假訊息傷害學生身心並扭曲他們的世界觀
2017年9月英國成立了「假訊息及批判性閱聽技能教學委員會」(Commission on Fake News and the Teaching of Critical Literacy Skills in Schools)著手與Facebook、First News、The Day等媒體、學校師生、專家學者等,對英國學童與青少年的批判性閱聽能力進行調查,蒐集過去一年中有關假新聞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並於2018年6月13日出版調查報告:Fake News and Critical Literacy(假訊息與批判性閱聽能力)。該報告結論指出假訊息對學生身心帶來嚴重傷害,不僅增加焦慮、損害自尊並扭曲他們的世界觀。也造成兒童及青少年對社會不信任及缺乏自信心,最終導致兒童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不只兒童,年輕人也因為閱讀新聞,情緒產生影響有增多的趨勢(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
四、學校課程無法讓學生識別假新聞
在澳洲,年輕學生很少接受有關如何批評新聞媒體的課程(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而假新聞的網路擴散效應使得近半數英國學生憂心自己無法辨識資訊的真假;其中男孩及社經背景較弱學童對判斷假訊息能力較差。此外,半數以上教師認為學校教學無法讓兒童掌握識別假新聞所需的技能;更普遍認為學校教導的批判性閱聽技能無法與現實世界連結(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
科技發展迅速,學校教育已經不能忽略「媒體素養」的培養,除了教師應盡力完成核心綱要的標準以外;政府各級機關更應善用各種方式達到「媒體素養」的教學目標,方能孕育出具備21世紀競爭力的人才。以下提出各國的策略做法如下。
一、政府應促進增加以年輕人為閱聽者的新聞報導
有鑑於越來越多年輕世代使用社交媒體閱讀新聞,形成年輕世代對新聞的接觸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具社交性。然而卻有接近一半的年輕人很少關注或根本不注意在網路找到的新聞報導來源。原因在於大多數年輕人閱讀的是以成人讀者所撰寫的新聞,因此調查顯示,大多數年輕人認為需要有特別以年輕人為閱聽者的新聞報導,這或可發展成未來培訓重點(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Young Esafety Project計畫(YeS)是一項新發起的數位與社會健康計畫,鼓勵年輕人在所有社交媒體空間,特別是網絡社群中成為積極的領導者、與人為友。該計畫有助於激發年輕人間的數位生活,改善實用知能,與年輕人展開積極對話。另外,澳洲「電子安全專案辦公室」亦有提供教師與教育人員有關「媒體素養」的線上專業訓練課程(Safety and Respect Online)(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
二、規範媒體的責任並促使推廣素養思維
各界咸認為假新聞議題的主角——媒體,應該負有最大責任。新聞產業應該核實新聞及故事的正確性才發布,恪守媒體社會責任並符合公眾利益(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歐盟總部布魯塞爾已著手改善數位空間,許多網路平臺必須簽署良好的作業規範。歐盟成員國認為需要加強協調並且承擔打擊假新聞的共同責任。它們也支持引進私營機構,主要是網路平臺和相關產業,一同響應此一倡議(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9)。
此外,媒體可利用自家受歡迎的形象角色資源,如House Hippo虛擬河馬即出現於1999年的電視公益廣告中,教導孩子應抱持批判及創造思維,認真思考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內容,而此訴求仍不斷在當今各年齡階層的人們中引起共鳴。或是建構免費資源如Break the Fake網站等,甚至包括舉辦研討會、提示海報及宣導短片等(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
三、將媒體素養課程列為各級學校核心課程
在美國堪薩斯州及加州媒體素養課程中,學生們發現杜撰假新聞的難度,比他們想像的還高。另外他們也注意到,假新聞有時並不會異常;相反的,往往和事實只有些微不同,但這點不同,卻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在伊利諾州的Blackburn College媒體素養課程,他們要求學生選定5到10個Twitter新聞媒體帳號,於學期中加以追蹤並回應新聞,藉此辨識假新聞、偏頗新聞以及新聞編輯者的立場。學生們反應這項課程讓他們認知到自己是媒體新聞的消費者,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分享新聞資訊時,態度必須嚴肅審慎(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英國「假訊息及批判性閱聽技能教學委員會」委員會一致同意,專家及教師應該在各學科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閱聽技能,並且與現實世界連結,以發揮綜效。然而大前提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教育訓練及教材,才能確保學校的教學可以成功(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在澳洲全國中小學課綱中,有關「媒體素養」的養成併入「媒體藝術(Media Arts)」教育相關課綱規劃,按照學校年級學前至10年級分為5個期程(bands)。然而澳洲「媒體素養」課程雖為世界首批國家將媒體知能列入正規教育體系的國家之一,但在2017年問卷調查顯示,在2016年度中僅約有兩成學生曾修習「媒體素養」課程,約三成學生曾在校編寫新聞報導,因此尚須教育界偕同家長配合加強推廣(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
全美組織「21世紀技能策略聯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已經將「媒體素養」列為重要且必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今日學子須具備的競爭實力。更深入來說,「媒體素養」已經列入21世紀英語、社會科學、藝術以及其他學科內的基本內容。目前已有全美45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採用的「各州共同核心綱要」(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課程架構中已包括媒體數位識讀能力,這包含資訊的理解與溝通。此外,對於目前工作內容已經非常忙碌的老師,也應該提供在職進修課程,以幫助了解這些新科技的教學方式(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1)。
總體來說,政府、媒體、學校、父母或監護人均對此議題有共同責任,以協助兒童及青少年養成批判性閱聽技能,識別假訊息。其中父母在培養兒童及青少年批判性閱聽技能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大多數青少年表示願意與家人討論假新聞議題而非跟同學或老師討論,主要是怕被同儕吐槽。因此,父母除了聆聽且與孩子討論新聞議題的真假之外,也應該學習如何辨識假訊息,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判斷力(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
參考文獻
駐大陸委員會香港辦事處派駐人員(2018)。「臨界時刻」的媒介和信息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加國媒體素養週推廣事實查證,並遏止假信息的傳播。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1)。媒體素養重要且必要 應列核心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美國教師經由媒體素養課程,教育學生辨識充斥網路的假新聞。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英國對於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假新聞之教育因應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9)。歐盟因應假新聞與網路不實訊息政策。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8)。澳洲中小學從媒體藝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澳洲「媒體素養教育」教學現場體檢報告:學生篇(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