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覺經驗統合發現文化知識整合

| 趙欣怡

0036期跨域SAS(社會/藝術/科學)美感教育推展輔導員研習班學員

【文 / 新北市文林國小教師 趙欣怡】【圖 / 新北市樹林國小教師 胡秀芳】

二次世界大戰後,分科教育重新培養了新的知識份子,教育結構朝向了專業領域的發展,而小學基礎教育也再現了同樣的分化思潮,即便師資培育課程規劃期許每位未來教師都具備全科教學能力,以及生活美學等素養,多數教師仍以個別教學專長面臨基礎教育的重任,甚至很多在政策制度與教育資源不均等影響之下,無法發揮己之專長。如今,在環境急速變遷的洪流下,社會結構的驟變,教育需求不再只有課本上的知識,擴散到了生活各領域中,尤其是近年的生態環境危機與科技資訊爆炸議題,都深刻影響教育該重新思考何種形式的教育模式能融入孩子的學習心靈,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以各種感官來理解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而國教院試圖提出了SAS以美感教育作為教育之起點,發散到生活中的多元議題,無論是藝術、生態、社區、文化等觀點,都期許透過已被分化的學科知識與經驗,再次進行教育統合。

SAS的課程議題中,無論從教學與課程發展模式連結多元領域之經驗;從實際社區行動的參與發現教育功能之再現;從生活美學的時空思考探討個人認同與價值,都是源自五感教育的思維,從做中學,從生活中實踐教育,讓各種領域科目的學習都可以喚起視、聽、嗅、觸、味的體驗,對於文化知識無法再以片面理解,而是必須從各種經驗與想像來啟發學習。而這些理想化的教育現場,依賴教師的教育熱忱與專業素養方得以實現,進而讓孩子在充斥著競爭與壓力的教育體制中培養主動學習的意願,並且認同自己、認同文化。因此,透過美感的生命經驗累積,將激起學生對於生活的各種想像,獨立的思考不只發生在被侷限的框架裡,藉由跨領域的思維將滲透到多元文化範疇當中,整個世界回到原本的連結整合狀態,理解人類僅是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中的參與者,而不是破壞者或掌權者,如此才懂得彼此尊重,互相依存。

另一方面,複雜而多元的社會生態強化了個別性的差異,就教師教學影響層面,由於每個教學者對於教育責任認知與觀點上的落差,造成學生學習成效與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如何能成為不扼殺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的獨裁者,就個人觀點而言,美感經驗的統合與文化理解應先從教師之專業素養著手,只有當教師具備以多元文化思考觀點判斷與解讀學生的表現能力,才能以學生的立場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協助,並且作為一個尊重個別差異的啟發者角色,才能充分讓美感教育的精神在時下教育環境中發揮最大作用,進而在前述的感覺經驗整合的教育想像下拼湊對世界文化理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