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於賽德克族與大溪地民族的文化對話

111年共塑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人文沙龍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梁奕萱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為有效連結多元專業的跨域思維,進而拓展研究動能及學習視野,規劃111年每月舉辦1次共學講座,邀請各行各業的講者分享自身的成長經驗及社會關懷,並共同探討「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議題。

  第1場講座於1月19日舉辦,邀請Te Natira'a南島大溪地藝術工作室創辦人Kumu Walis(姑牧.瓦歷斯)及Leau Terau Raymond Junior(蕭磊)老師,講述賽德克族與大溪地民族之間的跨文化生命經驗、思想與行動。

  Kumu Walis以謙和的態度述說「大溪地舞是我的熱忱,認識我的文化及發展我的文化,也是我的熱忱」。同時具備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及泰雅族萬大群雙重文化背景的她,從小對族群議題的諸多疑問,促使她尋找自我認同、思考恢復傳統名字的意義,進而赴夏威夷深究人類學,藉由學習夏威夷樂舞的契機,她認識大溪地樂舞,並開啟對當地文化與生活樣貌的興趣。

  由於對大溪地舞蹈的熱忱,Kumu老師開始反思賽德克族的自我認同與主體性。經歷長年的身心靈鍛鍊,她逐漸體會到跨文化素養學習有助釐清自身的生命實踐,她因而勉勵青年們若有心貢獻自已的民族,其實不需受限於特定的學習年齡或工作形式。

  接著,Terau Leau老師以英文細心地解說大溪地樂舞的核心價值與文化精隨。透過快節奏Ote’a與慢節奏Aparima的差異,比較手勢流動與臀部擺動的不同,並展現出身體的律動。同時,他也介紹大溪地樂舞的歷史文化,並以舞蹈、樂器、服裝及祭儀活動的變遷,展現在地知識的永續傳承。最後,Terau老師拋出「去大溪地中心化」的思考,鼓勵大家認識法屬坡里尼西亞群島內部蘊含的文化多樣性。

  在這場中英雙語並陳的南島民族跨文化交流分享中,透過對話,有助彼此共思原住民族文化研究及教育核心素養議題的流動性與複雜性。


原住民族文化 跨文化 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