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共融設計開始—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的非典思考

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專題沙龍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林宥彤

  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系統影響力辦公室於2022年7月4日辦理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專題沙龍,以「一切從共融設計開始-從社會設計到學校設計的非典思考」為題,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龔書章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及分享實踐經驗。本場為系列沙龍第2場,採線上辦理,並開放基地學校夥伴與本院同仁參與,共計136人次,互動踴躍。

  首先,龔教授拋出問題:「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共同價值? (Design for Change) 」設計不應只是單純完成委託者的需求,好的設計應持續被使用,所謂的設計,也可以拉高層次,由三個面向 (Design, Education, Community) 思考後,不再只是單一設計物件,而是系統與機制的建立,進而讓設計得以延續、改變其他的案例與場域。

  接著,龔教授談到如何從共融生活到社會設計,以共融設計作為觸媒進而實踐創新,什麼是共融設計呢?意即經由「設計」打破環境裡各種界線並且互融,共融設計並非僅讓各種人使用它,還包含縫補文化差異、打開社區界線的特質、具有某種主動創造性,讓使用者藉由共同的體驗,產生自發性的自我啟蒙與教育,他舉出許多城市再造的案例,例如阿姆斯特丹的共創式規劃法、哥本哈根的超級線性公園、2012-2013 Idea Taipei & Change Taipei等。此外龔教授也談到如何從時代關鍵議題建構未來,包括都市再生與輕銀共居,目前社會已邁向老年化、少子化,我們應思考如何達到跨世代的共融革新,他以新竹市將軍村開放圖書館為例,分享如何透過開放圖書館的設計,讓新舊文化得以並存。

  最後,龔教授也談到許多教育部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中的實例,進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學校和教育空間呢?他認為,未來高教的關鍵課題,已逐漸由過去的理解專業知識、系統和技術,轉向面對未來關鍵問題,正面思考及自主學習,而這樣的「翻轉教育」包含關鍵能力之基礎建構以及關鍵能力的多向學習,所謂的課程矩陣已經改變,世界變化快速且持續動態發展,許多問題不再只有單一的標準答案,透過PBL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提出解決策略,激發學習者的自我思考能力。

  本次專題沙龍邀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王慧蘭副教授及新竹市關埔國民小學陳思玎校長擔任與談人,分別針對上揭主題給予回饋。王教授認為108課綱上路後,課程不再僅存在於課本,而是存在於校園、社區、甚至虛擬空間中,若要為教育帶來改變,不能單靠教師,而必須透過系統性思考,結合學校、社區等,帶入新的連結。而陳校長則由三個軸線(組織文化機制、課程教學活動、建築空間環境)思考:如何成就更好的學校?最終的核心還是在「為人的設計、為環境永續的設計、為共好的設計」。


學校設計 社會設計 共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