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Ciwas Pawan 吉娃思巴萬 助理研究員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委託世新大學執行的「原住民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發現,華語、閩南語取代各族族語的溝通功能,且年齡越小,族語使用比率與能力越低,反應出族語活力下降與流失的現象,「傳而未承」甚而「不傳」,可說是現今族語復振工作的一大挑戰。調查亦指出,族人使用族語的場域以家庭、原住民聚會及傳統祭儀活動最高,建議以家庭為根基奠基,以其復振族語。
因為政府越來越重視家庭托兒的相關措施,2012年開始推動親屬保母相關政策,原住民隔代教養的情況也比非原住民的比例高出許多,而原住民隔代教養的優勢之一是可以傳承原住民族語和文化(郭李宗文,2011)。原住民族委員會自2013年開始推動親屬保母相關政策,依據原住民隔代教養之優勢推動原住民族語保母托育獎助計畫,讓原住民長者居家照顧嬰幼兒時,傳承的不僅是家族姓氏,更應傳承語言及文化,以落實族語部落化與家庭化。為鼓勵嬰幼兒主要照顧者使用族語與孫子女互動,除了建構原住民幼兒學習族語與文化最自然的環境外,亦透過培訓課程讓照顧者成為具有專業知能的教保者。經由該計畫的推動,建立祖孫互動的族語與文化學習支持體系,提供原住民族語幼兒照顧資源,並強化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之保存與傳承。
「原住民族語傳家計畫」(後更名為「原住民族語保母獎助計畫」)從2013年開始執行,其推動族語的環境就是從家庭和社區開始,計畫首要目的在於透過國內社會福利體系之保母托育系統,結合族語傳承內涵,培育兼具保母專業托育技能及族語傳承能力的原住民族語保母,並規劃合宜的親職教育活動,除了達成原住民幼兒的托顧外,更能建構自然的族語與文化學習環境,落實族語學習家庭化及有效提升族語學習與傳承效益。參與本計畫之族語保母須先經過族語聽和說的口測通過,且須執行以下兩項計畫主要工作要項:一、參與族語保母強化族語托育研習課程,參與至少10小時的保母強化課程或126小時專業托育人員訓練,加強族語保母育兒的專業知能。二、參與族語托育教材及教具操作訓練與嬰幼兒族語學習環境規劃及活動設計訓練(Liu, Kuo, & Teng, 2015)。
本研究使用研究者自編之「幼兒族語聽與說能力測驗」,針對參與及未參與此計畫之臺東縣郡群語系之布農族、海岸語系之阿美族與東排灣語系之排灣族1-4歲幼兒,各26位,總計52位,進行前、後測間隔3個月的測驗資料,分析族語表現。
本研究結果為:一、本計畫參加組的幼兒,其族語在3個月間的表現,「聽」與「說」的能力都有顯著成長。二、以共變分析本計畫參加組與未參加組之幼兒的族語表現,發現參加組在「聽」的能力有顯著成效;但在「說」的能力則無顯著成效。這表示族語「說」的能力培養仍有待加強。
族語保母是否不擅於與幼兒交談及互動,或者認為幼兒年齡還小,不須要求幼兒「說」族語?或是因為前、後測之間只間隔了3個月,時間太短,以致於幼兒「說」族語的能力成效較難呈現?其原因仍須更多的探究,才能以更符合族語保母狀態的方法,使族語的復振更妥適。
最後,期望族語保母能依據幼兒的語言發展,讓幼兒學習族語,讓幼兒模仿他們,增強幼兒的語言行為,並與幼兒互動,如與幼兒交談、玩遊戲、唱兒歌、唸童謠、手指謠、玩文字遊戲、說故事、閱讀等,以增進幼兒族語「聽」與「說」的能力。
資料來源
郭李宗文、黃淑貞、吉娃思巴萬、黃慧娟、鄧蔭萍(2017)。原住民族語傳家計畫之幼兒族語表現成效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8 (1),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