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整全式課程發展的協作與培力方案設計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洪詠善 研究員

  十二年國教課綱已於108學年度由各教育階段一年級起逐年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依據學校特色、資源條件與學生需求,整體規劃與實施部定與校訂課程。然學校在原有的課程發展基礎上,如何進行重新檢視,盤整學校既有的課程及資源,從中找出學校的優勢與劣勢,進而開創出屬於學校本身在地的特色課程?對國小而言,九年一貫校訂課程彈性學習時間轉變為「彈性學習課程」,並訂有相關課程實施規範。學校在既有穩定結構系統中,因著新課綱實施的政策導入,課程領導者如何引領學校夥伴從既有課程基礎出發,在課程發展設計與實施、課程評鑑與改善等課程發展歷程與模式下,學校須在實踐新課綱歷程中持續發展。

  本文以設計為本研究方法,透過實際參與兩所國小學校課程發展相關組織,協作盤整分析問題,設計導入培力方案,提出國小課綱實踐轉化與課發組織培力方案。

國小課綱轉化實踐的挑戰

  學校課程發展即是學校自我持續發展與精進的歷程,臺灣學校組織型態在現有教育制度與法規影響下,有著相對穩定特質;然而隨著新課綱的推動,其必然會受到學校內部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學校的課程發展,需要隨著各種條件因素動態發展持續調整。

  從學校課綱實踐脈絡分析,108學年度實施初期,學校多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策略,先發展校訂課程,考量老師員額以解決課務問題為優先;偏鄉學校由於教職員人數少,且較常面臨因人員異動造成校本課程發展斷層及負荷。筆者研究發現,兩所國小在課程發展上主要面臨兩大挑戰,學校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機制與人員培力設計缺乏整全式課程發展思維與策略,包含人與機制系統。

  首先是人的系統,其主要問題有四:(一)中大型學校教職人員未能充分理解與參與學校課程發展;(二)偏鄉教師流動不利課程發展;(三)跨領域/學年教師課程共備意願與時間不足;(四)學校人員缺乏自我診斷評估課程發展問題,整全設計進行校本系統之培力。

  其次,在課程發展機制系統主要問題有四:(一)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機制因學校規模與類型(偏鄉與非偏鄉)而有不同取徑與挑戰。偏鄉學校以人為核心營造課程發展文化與氛圍,校長課程領導如登山嚮導;非偏鄉學校以人與組織制度交織共同演出課程發展樂章;(二)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時間不足,往往行政事務處理多且先於課程實質討論;(三)學校課程發展發生重複或是不銜接等問題;(四)學校缺乏證據為本課程評鑑的知能,因此無法應用多元資料數據自我診斷與設計人員培力及促進課程教學持續優化。

以整全式課程發展觀,設計課發組織與運作培力

  依據研究發現,學校課程發展在組織與各階段機制運作上,重目標—技術導向的發展,歷程重行政問題解決輕課發專業對話,故本研究提出整全課程發展式觀點,引導學校關注課程發展組織運作與人員關係交織的動態演化歷程。所謂「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Comprehensive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係指學校課程發展關照學校部定與校訂課程在各階段與各層面,以及學校內外部資源在動態發展歷程間,相互影響關係與整體布局。整全式課程發展首先會審視學校現有的優劣勢、外部機會與威脅,經由情境分析自我診斷後尋求進步策略。接著,擬定學校課程願景與目標,發展與實施課程計畫,進行課程評鑑與回饋,課程發展的各階段是相互關連與動態循環的發展。學校課程發展涉及人與機制系統在發展學校課程時,彼此之間的關係、層次、順序與連結。因此,學校必須每年檢視課程發展脈絡,找到重要內外部因素,自我掃描以了解學校內部優劣勢,以及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在既有脈絡上持續調整行動方案。

重新理解與應用課程發展情境分析工具與要素,強化學校自我診斷探究,連結與建立評鑑回饋機制

  研究者透過偏鄉與非偏鄉基地學校共同實作,可協助學校進行情境分析掃描,其流程大致為:(1)說明課程計畫中學校背景分析在課程發展中的意義,以及分析原則(適切性、重要性、證據為本),策略擬定具體可行、對象、期程、預期成效、成效評估機制與方法;(2)針對學校SWOT若干條目,請學校反思其內容及策略;(3)設計問題引導學校逐步檢視現有分析,並運用工作單選擇重要項目,分組研討與提出分析內容;(4)設計問題引導學校提出策略,包含「SO增長策略:精益求精」、「WO扭轉策略:掌握轉機」、「ST多元策略:活化優勢」、「WT防禦策略:重新界定」;(5)回饋並舉例說明好的策略;(6)綜整SWOT分析的重點。校本課程發展情境分析工具,詳如下表:


表1、學校情境分析(SWOT)工具



  學校課程發展情境分析中,需要結合先前課程評鑑的結果與行動方案,納入新年度課程發展要素與策略,如此一來能夠建立學校情境分析與課程評鑑之相互回饋機制,以期能永續學校課程發展。

導入課程繪圖,連結課程評鑑,以7個核心問題,引導學校領域內/間檢視課程的垂直連貫與水平統整

  學校應將「課程繪圖」視為一個動詞,是對於課程編排進行檢視與調整的過程,其目的在於促進學校課程的「垂直連貫性」與「水平統整性」。「垂直連貫性」係指,各單元/年級/學習階段課程垂直組織,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在知識、能力方面有邏輯順序地進行教與學,避免不連貫造成的學習斷裂不銜接;「水平統整性」係指,同一領域/年級/學習階段,彼此之間能夠相關連結與統整,但是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覆。

  整全式課程發展強調發展歷程對話與校準,將課程視為有機生成的作品,課程不是定型的成品,需要經由課程發展與實施者在歷程中不斷循環檢視彼此的連貫與統整,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課程繪圖有助於聚焦學生學習經驗的累積與發展,避免不必要的重覆或斷裂。筆者透過與兩所個案學校共同實作討論,建議可透過以下七個課程繪圖核心問題,協助學校進行課程檢視:(1)課程設計/實施成效是否對準學校願景、學生圖像。(2)我們學校課程的特色亮點是甚麼?(3)各年級(單一領域/科目)課程方案是否垂直連結?有銜接問題?(4)各領域/科目是否有統整可能?(5)校訂課程和部定課程的關聯?是否重複學習?(6)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特質、能力與需求?(7)分析教學與評量資料,有什麼發現?

  課程繪圖也可視為課程評鑑的一環,透過領域內/間,部定/校訂課程之連貫與統整之檢視,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對話,洞察課程發展之問題進行調整之。

預計出版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與培力工具手冊

  為促進中小學理解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論述與實踐,在2023年將出版專書手冊,包含整全式課程發展理論的論述,以及學校課程發展SWOT情境分析、課程繪圖與課程評鑑的手冊,提供學校課發組織運作與培力之參考。


資料來源

洪詠善(2022)。國民小學課綱轉化與實踐模式及增能方案建立。國家教育研究院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A4-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國小整全式課程發展的協作與培力方案設計.pdf

國小課綱實踐 課發組織 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