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李靜儀 助理研究員

壹、英語學習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課題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語言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Algeo & Butcher, 2013),全球至少有約五億人口使用英語,也有將近37 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的正式第一語言(L1),並有一百多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的正式第二語言(L2 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或第一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因此英語早被視為是世界性的國際語言。學習英語不但是世界潮流所趨,英語本身更是與國際接軌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溝通工具(Nguyen, 2011;Richards & Rodgers, 2001)。學習英語被視為一種世界潮流的原因不外下列原因:第一,從語言學習敏感期假說(sensitive-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 1967)的觀點來看,愈早學習英語就愈能精熟英語,有助於未來學習的銜接能力,易於與國際社會接軌及跨文化的溝通(Hu, 2007;Nunan, 2003;Shaffer & Kipp, 2013);第二,全球化經濟造成英語使用的普遍性與必要性,各國政府相信具備充分的英語能力則有利於市場競爭力(Enever & Moon, 2009;Hu, 2007;Gimenez, 2009);第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經由國內外社會氛圍體認到英語學習對孩童的重要性(Enever & Moon, 2009;Gimenez, 2009)。

貳、以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論,分析英語學習成就影響因素

  Bronfenbrenner(1979, 1993)的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觀點對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十分詳盡的分析,此理論認為個體的任何學習活動都不能跳脫小系統(micro-)、中系統(meso-)、外在系統(exo-)和大系統(macrosystems)的影響,一個人天生的特質與環境因素的互動會塑造發展,也呼應了兒童及青少年所身處的環境的確對於他們的各種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力。Bronfenbrenner(1979)所定義的環境∕生態是「一組巢式的結構,每層內再有一層,就像一組大大小小俄羅斯娃娃一樣」。換言之,發展中的人可說是被鑲嵌入環境系統中,而成為這些環境系統的中心。舉例來說,從最內層的環境如家庭,至最外層的情境如廣泛的文化系統都包圍著發展中的個體。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構成要素(例:個體、家庭、學校、同儕、大眾媒體、次文化、文化等)都被認為會與發展中的個體互動,進而影響其發展。

一、小系統I(the microsystem I):父母參與

  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的第一個團體,也是社會化的第一個媒介團體,因此「父母參與」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一般而言,「父母參與」包含了各種父母幫助孩子學習的方法,不論是在家庭或學校情境中(Epstein, 2013;Seginer, 2006)。在十分強調學術取向的中國文化社會,父母參與主要強調父母對於和學校學習相關的事物所抱持的能度,和其他可幫助孩子達成其學業成就所給予的協助(Campbell & Wu, 1994;Chao, 2000)。

二、小系統II(the microsystem II):教師信念/態度

  當個體逐漸成長,小系統會逐漸變得較為複雜,因為個體在進入學校之後,開始接觸到學校環境、課室環境、教師等因子,因此學校教育在個體學習過程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存在於小系統內,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包括學校政策、教師教學方法、信念態度等;學生先天語言天分可能因人而異,但是教師的態度及學校的政策卻會影響到學生後天的學習成就。教師信念必然會與他們的課程編排、教材選擇等教學方法相關,而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必然是學生。

三、中系統(the mesosystem):親師合作與互動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論中發展情境的第二個環境層,或稱之為中系統,是指家庭、教師及學校這些小系統間的關係。Bronfenbrenner(1979)認為中系統之間強烈、支援性的關係,會使孩童的發展更為完善。例如,孩童在學校精熟課業的能力不僅仰賴教師所提供指導與教學的品質,也與父母對學校活動的重視、定期諮詢或與教師合作之程度相關。

四、外在系統(the exosystem):大眾傳播媒體與網際網路

  大眾傳媒與網路為學習者營造一個與真實情境相似的教學環境來幫助學習者學習,也是由家庭與教室通往真實情境的最佳媒介,因其有不受時空限制、聲光影視俱全、資源多樣化、即時資訊等特徵,不僅改變了全球的溝通管道,也對教育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五、大系統(the macrosystem):臺灣英語學習之社會文化氛圍

  以臺灣社會文化氛圍為例,對英語的重視與強調「聽、說、讀、寫」四者並重的英語教育政策源自於下列幾個原因,第一,社會普遍認為英語是國際語言,如果想在國際上立足,英語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增強英語能力相對而言,就是強化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第三,英語學習應符合語言以溝通為目地的前提,過去英語教育以傳統式文法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已不符合世界潮流。

  綜上所述,以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論為基礎,可歸納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因素如圖1所示。


圖1、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因素



參、結語

  研究發現父母參與和教師信念∕態度之相關性可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顯見親、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建立「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伙伴關係十分重要,父母需意識到單獨由家庭營造對學生有利的學習環境不一定足夠,還需要與學校教師充分合作與互動,才能共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反之亦然,教師若也只單獨注重在課堂上教學,而忽略與父母的攜手合作,也未必能達到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之成果。因此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收最佳之效。

  將大眾傳媒與網路視為學生英語學習的輔助工具確實是一可行的方向,可擴大英語學習的範圍與可能性,但大眾傳媒與網路需要藉由父母參與和教師信念∕態度之中介效果,才能有效增強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因此在善用為學習者營造一個與真實情境相似的資訊科技教學媒介來幫助學習時,透過父母、教師等小系統對個體的直接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建議父母與教師需轉化自身的角色,由消極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伙伴和學習資源提供者,方能強化大眾傳媒與網路對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資料來源

龔心怡、李靜儀(2016)。應用Bronfenbrenner 之生態系統取向探究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因素。教育實踐與研究,29(1),35-66。

Algeo, J., & Butcher, C. A. (2013).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7th ed.). Singapore: Cengage Learning.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3). The ecolog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models and fugitive findings. In R. H. Wozniak & K. W. Fischer (Eds)., Development in context (pp. 3-44). Hillsdale, NJ: Erlbaum.

Campbell, J. R., & Wu, R. (1994). Gifted Chinese girls get the best mix of family processes to bolster their math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1, 685-695.

Chao, R. K. (2000). The parenting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parental practice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2), 233-248.

Enever, J., & Moon, J. (2009). New global contexts for teaching primary ELT: Change and challenge. In J. Enever, J. Moon, & U. Raman (Eds.), Young learner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5-21). Reading, UK: Garnet Education.

Epstein, J. L. (2013). Ready or not? Preparing future educators for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eaching Education, 24(2), 115-118.

Gimenez, T. (2009). English at primary school level in Brazil: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In J. Enever, J. Moon, & U. Raman (Eds.), Young learner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53-59). Reading, UK: Garnet Education.

Hu, Y. Y. (2007).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on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What’s behind it? Language Policy, 6(3-4), 359-376.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Nguyen, H. T. M. (2011). Primary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Vietnam: Insights from implementation.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12(2), 225-249.

Nunan, D. (2003).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esol Quarterly, 37(4), 589-613.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giner, R. (2006). Parents’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ecology perspective.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6(1), 1-48.

Shaffer, D., & Kipp, K.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pdf

大眾傳播媒體與網際網路 父母參與 英語學習成就 教師信念/態度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