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林佳曄
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於2024年11月26日辦理「促進自我導向學習(SRL)的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之路:理論與實踐整合」線上專題演講,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沈明勳教授主講。沈教授擔任教育部數位學習輔導計畫、親師生線上教學與學習模式推廣與應用計畫主持人,本次演講主要分享有關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經驗。
沈教授首先強調,數位教學的技能是教師的基本能力,不僅限於特定學科的教師,而是所有領域的教師都瞭解輔助工具,以及如何運用於課堂上,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透過這些輔助工具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什麼是自主學習?沈教授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需要管理其學習並為學習負責,其權責分成定標、擇策、監控評價與反思調節。定標指的是「應學什麼」;擇策是「應如何學」;監評是「學到了嗎」;調節是「若學不好」。沈教授為我們舉例在課堂中教師教學時的常見問題,例如,班上正在進行隨堂測驗,教師走到學生旁觀看作答狀況以瞭解學習情況,這是監控評價的行為,接著請學生互相批改,教師在黑板前詢問哪一題答錯的人比較多,並針對該題進行檢討並解釋題目,沈教授認為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學生的反思調節,而比較像是教師自身的反思。
對自主學習有了初步概念後,沈教授說明代表個人因素、環境影響與個人行為三者之間互惠互動的三元交互決定論:個人因素有動機、方法與態度等,環境則是牽涉到學習環境與學習社會性,舉例來說,教師在測驗後詢問班上同學有哪個題目不懂並針對該題回答,學生在聽完後仍然無法理解,然而基於課堂時間壓力,教師得繼續按照進度上課,而在下課後教師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解答;另一方面學生可能會對提問產生恐懼、怕被貼標籤,或是詢問家人也得不到解答,因此環境因素有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
演講的最後沈教授強調,希望數位學習平臺的資源能成為學生第二個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跳脫學習環境的限制,也希望學生能逐漸熟悉定標、擇策、監評與調節的學習模式,進而產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習慣並不是天生就具備,而是需要後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