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蔡明學 研究員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內容涵蓋數學、閱讀、科學等三大領域,每次調查以一項素養為主,另二項素養為輔。測驗模式自2015年起,全面採用數位化評量。2022主測領域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為輔測領域,另加測創新領域—創意思考。測驗對象為15歲學生(本次調查為2006年出生之七年級以上的學生)。抽樣學校包含國中、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五專。評量包含2個小時的測驗,以及測驗後的學生問卷與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問卷。問卷調查了學生本人的態度、傾向和信念、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學校和學習經歷等方面的資訊。另外由施測學校校長填寫的學校問卷則蒐集有關學校管理和組織機構以及學習環境等資訊。
PISA主要評估學生是否能應用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在PISA中表現好,學生必須能夠從他們所知的東西中推斷出來,跨越學科邊界思考,創造性地應用他們的知識新境,並展示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PISA數學評估中,學生不僅要展示數學內容知識,還要展示他們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世界的問題,進行數學推理,並在原始問題上下文中解釋數學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只是教給孩子們我們所知的,他們僅能跟隨我們的腳步前進;但如果他們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創意思考和與他人合作,他們就可能超越我們現任認知的學習邊界。一些人認為PISA測試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讓學生面對他們在學校未曾遇到的問題。但生活本就不公平,因為生活中的真正考驗不是我們能否記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而是能否解決我們今天無法預料的問題。
最近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 2022)調查結果已經在2023年12月5日公布。從媒體報導可知,相較於2018年(當時臺灣受測學生仍接受舊課綱)在數學、閱讀、科學等學科的評量表現,臺灣學生這四年來無論是分數或排名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尤以數學表現最佳(世界排名第3名)、科學素養次之(排名第4名),閱讀素養第三(排名第5名)。換言之,透過本次評量結果證明,108課綱推動四年後,確實有助於提升臺灣學生學科素養能力。但還是有部分關心教育人士認為,新課綱擴大了教育階級的差距,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本文茲就PISA 2022 Results(Volume I)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報告書內容整理後進行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解答。
本段主要以2012、2018與2022三個施測點進行比較。2012是PISA紙筆測驗的最後一屆,比較2012-2022可以了解學生面對到數位化題型的學習表現,藉此也可以了解學生數位化能力。2018-2022主要是比較疫情前與疫情後的表現,但對於臺灣學生而言,亦了解108課綱實施的成效。
(一)數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數學為547分,相較於2018的531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30分左右,然PR10以下的學生雖然下降4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仍低於2012年的表現。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而言,分數雖上升1.8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可稱持平表現狀態。
(二)閱讀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閱讀為515分,相較於2018的503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13.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7.4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閱讀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2.2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不過在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上升4.3分,並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低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三)科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科學為537分(歷史最高),相較於2018的516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22.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14.5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科學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9.4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雖上升2.3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稱持平表現狀態。根據上述,顯示高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表1、臺灣PISA表現跨年度比較表
資料來源:OECD(2023)。
本文就以2022與臺灣同為OECD評選之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進行比較,分別為臺灣、日本、韓國與立陶宛。本次PISA的報告中特別就2012(紙筆測驗)與2018(疫情前)與2022年學生學習表現進行比較。
(一)2012-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下降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情況更嚴重,下降8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與立陶宛分數雖下降,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尚未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2分、立陶宛上升1.4分,韓國下降0.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日本狀況則不同,下降6.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立陶宛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表現突出,分數上升9.4分、韓國上升4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日本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4,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臺灣與韓國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水準。
圖1 、2012-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1.8分、日本上升0.9分、立陶宛上升1.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惟韓國則上升7.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差異。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皆回復到2012年的能力。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4.3分、日本上升4分、韓國上升7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僅立陶宛雖上升3.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日本與韓國低分組學生閱讀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3分、日本下降0.4分,但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韓國則上升7.1分、立陶宛上升5.7分,並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四國低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韓國與立陶宛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
圖2、2012-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二)2018-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大幅上升30.6分、日本上升16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雖上升8.3分,立陶宛則下降7.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日本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更勝2018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上升13.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上升9分、韓國上升1.4分,立陶宛下降5.1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閱讀與2018年無異,但其中僅臺灣表現突出,高分組學生閱讀能力成長。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表現突出,分數上升22.5分、日本上升16.9分、韓國上升1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立陶宛雖上升6.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日本、韓國高分組學生都超越2018的能力水準。
圖3、2018-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低於PR10)分數下降4.1分、日本下降2.6分、韓國下降5.5、立陶宛上升1.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數學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7.4分、日本上升12.8分、韓國上升2分、立陶宛下降3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大幅上升14.5分、日本上升16.7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韓國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2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易言之,臺灣與日本低分組學生科學能力有明顯上升趨勢。
圖4、2018-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圖5、2012、2018、2022臺、日、韓、立四國學生素養表現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1)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3)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比較被OECD評選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後,得到以下觀點:
(一)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三)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學習表現在此波疫情下表現呈現逆勢成長,其成長幅度勝其他各國,更被OECD評為:具有「教育堅韌性」的四個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