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力品管機制之特色

| 林宜臻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宜臻】

中國基礎教育已由著眼於義務教育的普及,進展至重視教育品質提升的階段。中國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2003年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成立了「建立中小學生學業品質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專案組;2006年教育部委託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教育部基礎教育監測中心」;2007年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這些機制共同構成基礎教育品質保障系統。

監測用於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其特色之一。「基礎教育監測中心」從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經費保障、教師團隊建設等三個方面,宏觀監測全中國及各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狀況,並提供支援。

綜合監測是其特色之二。監測常用於監測學業水準與學習素養,「國家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監測範圍涵蓋學生的(1) 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質;(2) 身體和心理健康水準;(3) 學業水準和學習素養;(4) 學生的藝術素養;(5) 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6) 影響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等六大方面。針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德、智、體、美,以及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因素等進行綜合監測。

朝向高層次思維的評估是其特色之三。「建立中小學生學業品質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主要調查三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該系統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雙基與核心素養能力,架構學科的測試框架,用真實的情境與客觀性試題,考察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命題內容除一般常見的學科核心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外,尤其重視科學方法的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與分析資訊的能力,以及反思批判的能力。結合索羅分類法設計題目選項,區分前結構、單結構、多結構、關係式和延展抽象等五個層級,以瞭解學生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認知發展水準,精細區分學生能力。

培訓當地教研員解讀報告,讓其自行解說因果關並執行教學改善,是其特色之四。需求省份自籌經費向該專案組提出參加測試申請,該專案組負責命題、抽樣、測試、分析資料、撰寫報告,告知當地教育的優勢和不足外,尚培訓當地教研員學習命題及其相關技術,得以深入地解讀省、市、縣區三級的分析報告。省教研室再組成專家組,進行巡迴式的回饋活動,實施拉網式調查研究,以瞭解師資狀況、設備條件情況和課堂教學情況,要求各地針對測試結果、原因分析、改革重點,提出改革的計畫與保障等。

本研究發現:中國將監測機制用於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及提升教育品質,並將監測範圍由監控學力,擴展至綜合監測。相對於我國TASA檢視課程綱要的實施狀況,中國的評量架構已由知識取向,改為能力取向的命題機制,朝向高層次思維的評估。相對於我國TASA用於監測整體及北中南東各地區學生的學力與學習狀況,專案組與各縣市共同建立檢證與改善的循環機制,由專案組培訓教研人員解說因果關係,得以因地制宜準確判斷,進行針對性改進。

借鏡中國學力品管機制經驗,本研究建議:(1)監測用於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2)執行綜合監測提升教育整體品質;(3)建立檢證與改善的循環機制;(4) 建置能力取向的評量架構並研發高層次思維評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