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家棟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葉家棟】
試題的修審主要是以計量特性(如通過率、難度、鑑別度等)為依據,進行修改或刪除不適當的試題。難度適中、鑑別度較高的選擇題在學生對被選項的選項率上,表現出兩個共同的特點:正確選項的選項率最高;錯誤選項的選項率相同或接近。這兩個特點為選擇題的理想反應模式。如果不能符合該模式,就會出現偏差反應現象。由於偏差反應現象範圍過於抽象、籠統,增加了試題修審的困難。為了有效的完成試題修審工作,應運用縮小問題空間的策略,其具體方法包括:
推測偏差反應的種類、可能的原因,及比較、區分修審題的偏差種類。偏離理想反應模式,常出現可能的五種偏差反應現象。經過比較、區分的程序,確定修審題的偏差種類及可能的原因,並作為偏差反應原因確定的問題目標。這五種偏差反應現象的特性及可能的原因如下:
現象:如果正確選項的選項率接近100%,則可能是試題的正確選項過於明顯,或為學生提供了某種暗示,例如:
現象:如果規定選擇題的正確選項只有一個,而高分組學生的選項集中於兩個選項,且兩者的選項率相近,則可能是該試題可能存在兩個正確選項,或是在某種意義上原定正確選項以外的另一個選項也具有正確性,例如:
現象:如果各個備選項的選項率幾乎相同或未作答的人數較多(並非由於答題時間不夠),則可能是該試題過難或題意不清,學生無法作答或只能憑猜測作答,例如:
現象:如果某錯誤選項的選項率高於正確選項,且高分組對該錯誤選項的選項率高於低分組,則可能是原定的正確選項有誤,例如:
現象:如果某錯誤選項的選項率低於3%,則可能是該選項不具備迷惑性、錯得過於明顯,除增加了閱讀試題的時間外,不起任何其它作用,例如:
確定偏差反應的原因。邀請有經驗的學科專家,將修審題的偏差種類及可能的原因作為問題目標,檢視修審題,找出造成偏差的原因,及進行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