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浩翔
【文、圖 / 綜合規劃室組員 馬浩翔】
值此英語學習蔚為風潮的今日台灣社會中,為人父母者為使孩子不要在起跑線上落後,無不嘗試各種管道、方式,只求使孩子能夠得到更多浸濡在國內雙語教學環境下成長的機會,希冀在孩子初步的學習階段,即能因受到足夠的語言刺激,進而養成基本中英文能力。柯教授華威的演講中述及,語言能力的培養過程,實則牽涉到更複雜、更廣泛的層面。
語言學習機制其實最早開始於母親懷胎九月時,腹中胎兒即已被動接收外在訊息,其中又以母親說話時的語調以及發音等影響最為顯著,甚至可能影響胎兒後天辨音以及詞彙判斷的能力,因此所謂胎教,其實更包含了給予胎兒適當的外在訊息刺激,讓胎兒在豐富的語彙環境中,養成有益於後天語言發展機制。為人母親者在懷胎九月中,若能多花心思對肚裡胎兒說話,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從胎教開始著手,大可以省去後天額外補習的心思與功夫。
在英語學習中所應併行著重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則分別由大腦的不同區塊各司其職,一般分為左右腦兩部份作為學習時的不同職掌區塊,實則由枕葉、額葉及頂葉等三大區塊中,司掌不同感官功能的部位共同作用,進而完成各種學習動作。因此可以說,學習的過程其實牽涉了相當複雜的大腦機制,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應要實施多樣感官刺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獲得足夠資訊量的情況下,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
而我國英語教育中側重的閱讀能力,更是在一連串複雜腦內機制作用下才能達成的學習效果。閱讀是一種需長期養成的能力,牽涉到的腦部作用區域相當複雜,主要作用於語言區,並且是一種自行組織的過程,並非全然被動地接受外來資訊。並且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有閱讀障礙的學童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腦內相互作用的區塊相當單一,亦即閱讀時所需引發的多重作用機制,難以在患有閱讀障礙的學童腦內作用,因此可謂閱讀障礙並非全然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也在其中占有絕大部分。
除了閱讀能力外,英語教育中的字彙學習,柯教授也建議以單字聯想發展的方式協助學童學習英語字彙。傳統強調的博學強記,基本上相當違反大腦的運作方式。大腦具備有自然聯想的能力,在人類年歲漸長,所習得的學識或生活經驗累積時,則更容易在單一訊息中產生更多聯想,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人越年長,越是難以背誦資訊。除了大腦細胞因漸長的年歲而凋敝,而使記憶力降低,另一要因在於年紀較大的學習者,在接觸到單一知識時,會聯想到大量其他事物,因而使背誦效果下降。記憶力衰退,並非背誦效果不佳的唯一因素,更有甚者,過度死記背誦,最後會造成組織聯想能力下降。
最後柯教授建議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足夠學習刺激,跳脫出以往填鴨式的硬性教學法,在充分理解大腦作用的前提下,設計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法,才能賦予台灣未來語言教育,更具有前瞻性與計畫性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