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的專利與普及

| 朱麒華

【文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副研究員 朱麒華】

民國711127經濟日報有一個版面很小的報導,但它的影響力卻無遠弗屆。『朱邦復及施振榮鑑於倉頡字母輸入法應屬文化資產,決定放棄所有權,公諸整體資訊業採用,』當時朱先生為零壹電腦公司負責人,施先生為宏碁公司總經理,兩人為了促成中文資訊的的標準化,放棄專屬權利,讓大家都可以使用倉頡輸入法來輸入中文。也因為如此,現在無論是常見的微軟視窗作業系統,還是開放的LINUX系統,倉頡輸入法都是標準的內建中文輸入法。市售的電腦鍵盤,除了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數字外,上面也一定有倉頡字碼,可見倉頡輸入法在臺灣的影響力。

在這個離不開電腦的現代社會,利用中文來傳遞訊息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可是要不是當年朱先生放棄專利權,讓大家可以免費的普及使用,在當時百家爭鳴的中文電腦系統就難以整合推動。尤其在注音符號不普及的華人社會,如:香港、東南亞地區,倉頡輸入法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坊間仍有其它的中文輸入法,但大部分需付費使用,普及性及知名度都無法與倉頡輸入法相比擬。

在國際上,一個國家的專利多寡常成為衡量軟實力的指標,許多廠商也藉著專利權的佣金賺進大筆財富。新科技進入教學現場也是擋不住的潮流,現在的資訊網路、逐漸流行的手持式網路設備,未來不可預測的「科技怪物」,都可能出現在教科書上。在生活周遭眾多的科技產物,如何尋找不失一般性的教材,跨越眾多專利的藩籬,讓下一代跟上世界潮流,將逐漸成為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