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理論、實務=推動閱讀樂:9116期閱讀教學研習班的收穫

| 林怡辰

【文/林怡辰:第9116期閱讀教學研習班(彰化縣成功國小教師);圖/林月鳳】

「要去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參加一週的閱讀教學研習嗎?」、「要住在那裡一整個禮拜喔!」,當校長問我的時候,我說:「當然好啊!」。

閱讀教育近年來因為台灣學生PISAPIRLS的測驗分數較低,近來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怎麼推動?班級人數多如何因應全部的孩子程度?閱讀策略到底該怎麼教?許多研習各說各話,從理論、實務都不盡相同,所以,希望可以從這次研習中,從吳敏而、趙鏡中、陳淑琴、林文昀、謝依玲、陳怡君、許建崑、陳昭珍、柯作青這些理論實務兼具的老師們的身上,學到根本的閱讀概念、理論、實務,當一顆種子再散播出去。

因此,以下的想法皆為利用這五天從老師們身上的學習到閱讀策略、概念,再經由自己的後設認知統整而成,一方面可以當作這五天的成長結果,一方面也可以將老師們的想法統整,讓更多沒有辦法參加研習的老師也可以受惠,更重要的是,真的可以造福孩子。

我們怎麼教課文?

閱讀教學是廣義的,無法完全包含在國語文教學之中,但是在國語文教學中,「閱讀」卻佔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比較其他地區的國語文,例如大陸的教材一學期有四十課,一課只上兩節,其中,閱讀理解占很大的部份。反觀國內,生字教學、習作習寫花了許多時間,但是一學期十四課短篇的文章,真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和語文能力嗎?

  課文指導:首先,要上新的一課課文之前,會希望孩子可以先回家預習(中年級以上)。預習的內容包括字音字形字義、與一些簡單的記憶性問題等,如此,可以解決國語文教學不足的問題,還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放在閱讀上。接下來,進行課文解構,將文意中衝突、轉折的地方拉出來一一討論。可以利用任務單或是小組討論,讓孩子在閱讀中有任務導向及培養合作精神。但是因為課文的字數較短,或是取材問題,討論完畢之後,亦可將時間放在延伸閱讀上,以增加閱讀深度,例如康軒三下的<巨人的花園>,可以引領孩子看不同版本,比較、分析,深度討論。

 閱讀教學:目標是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知道如何從閱讀中學習(read to learn

首先,老師對書要有熱情才能作為書籍的經紀人,將書籍推銷給孩子們。當孩子小時候,培養聽讀的能力,由老師念給孩子聽讀,可以培養兒童聽的理解力、提高思考能力及擴充口語詞彙。接著吊吊孩子的胃口,讓孩子對於書籍充滿興趣。高年級的孩子,老師需對文本先做好功課,找出書中重要的意識形態,或是一個任務,例如:找出對抗威權的部份,設計任務單,指導孩子在一邊閱讀中,一邊思考哪些是書中有談及要對抗威權的、無論是行動、對話等皆可,馬上用便利貼做上記號,等到整本看完,再歸納其記號之處,亦可以引導討論、與同儕產生共識,形成一個具體的概念。但是,討論的時候,要記得老師不要評論其對錯、也不要解釋、定義,而應該引導孩子回到文本去找尋答案,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獨立知道如何從閱讀中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如果老師干涉太多,孩子就無法發展其能力了,讓孩子相信自己,才會有信心。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設計許多不同的任務引領孩子去多讀幾次,例如:請讀一讀他的想法,討論出主角的感情之後,請再帶著這種感情再念一次;請孩子飾演兩角,互相念一念感情;知道了角色的弦外之音之後,請再模仿他的想法,再念一次;在討論更深之後,我們把他對生命的熱情念進去等等。這樣的過程,不僅可以增進孩子對文本的熟悉,更重要的可以增進孩子的閱讀理解。

 而為了讓孩子的閱讀更多元化,我們更可以給予不同的文本:例如:散文、詩、故事繪本、小說、報刊、科普類的文章。例如:報紙可以加強孩子媒體視讀。而說明文、科普類的文章更因為結構和一般故事性文學性的架構不同,更需要不同的指導方式,讓孩子接觸更多的知識來源。例如:教導一篇說明自然動物文章之前,可以先讓孩子反思:我對牠知道什麼?來源的媒體可靠嗎?我想要知道關於牠的什麼知識?之後,我學習到什麼?閱讀文章的時候就可以比較是否有回答剛剛想知道的問題?有無什麼特別的數據和證據支持?如此,經過這樣的學習,對於科普類的文章,孩子就可以比利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理解。

 五天的課程豐富,其他還有兒童閱讀困難的偵錯、如何教孩子進行童詩欣賞、如何進行導讀寫作、出版者和閱讀者的溝通、圖書館教育的方法,還有更多的是潛在課程中,老師流洩出來對閱讀的熱情、對閱讀的堅持和付出,不僅感動了我們,更有許多其他引發的討論、深層思考、理念概念的重組等。

 經過這樣幾天的學習,知覺到自己本身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技巧也增進步不少,誠摯感謝巨人們,讓我們可以在巨人肩上看世界,將閱讀之樂散播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