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訊-《城市與自然》

| 張蘇進榮

【文 / 編譯發展中心駐衛警察 蘇進榮】【圖 / 出版商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城市與自然》一書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整併前之國立編譯館與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並已於1011月發行上市。本書原著由麗莎.班頓-修特(Lisa Benton-Short)女士(現任美國華盛頓特區華盛頓大學地理學副教授),及約翰.雷尼.修特(John Rennie Short)先生(美國巴爾的摩郡馬里蘭地理與公共政策教授)共同編著。本譯著之譯者為徐苔玲女士(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與王志弘先生(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之內容涵括了各式素材與眾多之都市環境議題,章節組織區分為三大篇、12章,摘要如下:

第一篇、歷史上的都市環境:基本假設是,我們只能通過考察自然環境與城市的許多微妙關連,才能增進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理解,我們亦只能藉由探索城市與自然界的許多關係,方能提升我們對於城市的社會理解。

1 章 城市與自然:說明城市為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這種物質特性係通過城市、並且在城市裡塑造和建構而成;城市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未有城市裡的「自然」災害這回事,猶如未有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城市。

2 章 城市環境議題簡史:檢視早期城市如何改變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亦影響城市;隨著城市的出現與成長,亦出現汙染與疾病此類新的環境問題,推動了新的管制系統與基礎建設翻修。

3 章 工業城市:詳述工業城市的興起造成與日俱增之空氣、土地與水汙染,但亦引發後續的政策改革與新型都市設計,處理工業化過程中的都市環境問題,係新知識的重要刺激,亦激發新政策與基礎建設的創建。

4 章 當代都市化與環境動態:指出全球都市變遷之三個主要趨勢- -世界越來越都市化、城市持續增長得更大、巨大都市區域和鉅型城市的創建,而許多城市都不只有一種趨勢同時發生。

第二篇、都市環境議題:從多種觀點檢視當代都市環境議題。

5 章 都市位址:位址是指城市所占據的絕對空間,指出如沙漠、海灘和沖積平原等居據特殊位址之城市,如何創造限制和機會,以及生產都市意象。

6 章 城市、環境危害與災害 :探索城市易受災害侵襲的脆弱性, 並且再度認為沒有所謂的「自然災害」,而以「環境危害∕災害」名之,因為它強調惡化危險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力量。

7 章 都市生態學:描述都市生態學的出現,將城市視為生態系統,為傳統生態學洞見與批判社會科學觀點的結合,帶來極大可能,研究領域的發展使我們得以更準確地將城市視為社會-生物物理綜合體。

8 章 水汙染與城市:水是都市生活的根本,本章聚焦在「水源汙染」與「確保淨水供應」這兩個議題上。

9 章 空氣汙染與城市 :在整個二十世紀期間,空氣汙染成為全球問題,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豁免於有毒煙塵;然而,它對生態系與人類健康產生的最劇烈影響,則是地方性和都市性的。

10 章 垃圾與城市 :探討了城市應如何面對日益嚴重的廢棄物問題,也探討城市要如何應付與日俱增的都市固體廢棄物。

第三篇、(重新)調整都市-自然關係:以社會與自然的關連,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及其應付對策。

11 章 空氣汙染與城市 :研究階級、種族與性別議題,如何與都市環境議題相互關聯,試圖在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較大框架中,重新設計、重新打造,並重新思索城市。

12 章 城市環境議題簡史 :將緩慢成長和新都市主義運動、智慧成長律則與歷史保存,視為這些新都市環境論述的事例;同時亦討論都市的可持續發展,試圖重新連結城市及其地域、區域與全球生態的主要理論及實踐論述。

臺灣於2008年發生的88莫拉克風災,在短短2天內降下2900多毫米的雨量,創下了臺灣所有氣象站中單日最大紀錄,除了造成臺灣中南部東南部地區發生嚴重的水患及土石流並引發阿里山南橫公路多處坍崩,另外高雄縣小林村的滅村事件,更導致數百人遭到活埋的悲劇,事發迄今,我們仍探索著它是天災亦或是人為的災害?《城市與自然》一書的出版,提供一個省思的機會,城市是環境的一部分,在我們致力城市發展的同時,必需意識到環境的脆弱,在我們創造城市環境的同時,更應營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城市與自然;如果我們持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一再無知的破壞與利用環境,大自然的反撲將會讓我們付出難以想像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