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雅雯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張雅雯】
自二十世紀末至今日,世界仍然不斷自由化、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勢,每個國家人口外移的現象皆漸趨顯著,衍生出諸多引人關注的重大議題,其中教育議題是不可漠視的一環。而這些人口外移的現象,造成各國新移民人數不斷增加,新移民與當地人民組成的跨國婚姻比例更是遽增。由於跨國婚姻的組成,讓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家庭子女越來越多,在各地生活中也融入了許多原生國家的文化,造成了社會的多元文化現象,而這樣的多元文化環境在歐美地區早已普及,因此歐美也早就具備著多元文化的教育觀點與教育素養,然而在臺灣,卻處於甫崛起的階段。
劉美慧(1999)曾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以下十點:
1. 維護教育機會均等。
2. 提升弱勢族群學童的學業成就。
3. 提升學童的自我認同。
4. 了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
5. 了解與支持文化多樣性。
6. 減低偏見與刻板印象。
7. 培養群際關係。
8. 培養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的能力。
9. 培養多元觀點。
10. 培養社會行動能力。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之下,必須考慮的角度與可能性問題也多元、以臺灣來說,新移民人口主要以中國大陸、越南、印尼等國籍居多,即使是中國大陸之外配人口,其與臺灣的文化仍有著明顯的差異,成長環境與生活習慣相較於臺灣而言勢必有所不同,更遑論是在教育的觀點上看,在報章媒體的渲染之下,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外籍配偶大多是經濟較弱勢,或者在知識上相對低的女性,在這種刻板印象之下,處於知識爆炸、高學歷時代的臺灣,家長對於子女在學校教育和課業學習上較過去有更多的投入與關注,我們不免想到:本國子女與新移民子女之間是否存在著文化差異?家長的社經地位與知識量是否在子女的學習發展上有些許微妙的影響?或者外籍配偶在臺灣的生活適應上,與其幫助子女課業學習、成長發展上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由新移民人口與當地人口組成的新移民家庭中,子女的教養議題是當今各界所關注的焦點之一。過去的傳統教育歷經不斷的變革,一○四教改運動、九年一貫、至今的十二年國教等教改運動與政策,無非是想促進臺灣教育體系的創新與發展,以因應世界潮流,然而在現今新移民子女比例漸高的時代,是否能一改過去以單一的眼光看待教育,仍是重要的課題。我們也期待測評中心自去年起接受入出國及移民署的委託,正進行中的「新移民家庭子女學習表現與因應對策調查計畫」研究案,能帶出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建立指標性的參考依據,提供社會大眾與政府當局做為改進與前進之參酌。
【參考文獻】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