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原住民族教育與實驗教育論壇系列(一):喚醒夢想.專題探究/課程

| 柯若萍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柯若萍】

  本院課程及教學中心為了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課程轉化情形,邀集全國44所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進行課程轉化的探究,其中包含10所實驗教育與原住民族教育的學校,試圖從不一樣的教育觀點解讀課綱,藉由對話與交流,找到相互連結的呼應關係。爰此,研究團隊希冀透過論壇,以演講、學校經驗分享、專家學者與實務教師點評等的方式,開啟更多實驗教育和原住民族教育的對話,讓專題課程發展經驗能量較高的光譜往低頻流動,以達互動共好的境界。

  「原住民族教育與實驗教育論壇系列(一):喚醒夢想.專題探究/課程」於108年元月3日在國教院臺北院區舉辦。論壇由課程中心前主任范信賢老師的專題演講揭開序幕,信賢老師從這波課綱強調的「素養」和「以學習者為中心」導入,說明面對未知的世界,教育不再是知識的傳達,而是去創造很多的「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知識與世界」的互動與連結,同時要能引發孩子保有關切和好奇之內在動力,如此即會展開學習。

  此次論壇的重點是邀請實驗教育與原住民族教育學校進行實踐專題探究/課程的經驗分享與對話,各校可從「老師協助學生專題所需的能力或增能」或「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或「學生發展出的素養(能力)」等面向切入。來自南臺灣屏東的地磨兒國小跑第一棒,負責學校課程發展的陳主任分享地磨兒這學期的課程改革,他們將民族文化課的婚姻禮俗單元嘗試改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專題/主題探究學習模式,一改以往由部落耆老或文化老師的單向傳授上課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去尋求支援(查資料、請教耆老)、團隊合作等等探究歷程。

  相對於原住民族學校,專題探究/課程在實驗教育學校裡大多發展成熟,而且是每位學生必經的學習歷程,甚至被視為一種畢業禮物或成年禮。實驗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大多的課程設計發展都以學生為中心思考,學習活動也是站在協助孩子發現自我、完成自我的角度開展。位在烏來的信賢種籽國小要孩子們在畢業前一年開始醞釀且回顧盤點小學階段的學習歷程,然後聚焦再出發。

  道禾實驗教育機構是一所以「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東方哲思辦學的生態村型學校,課程從小學到高中從認識自我、探索自我、一直到認識社會,乃至接觸國際,都是以如何支持孩子成長前進為軸心。

  慈心華德福的孩子在八年級和十二年級都必需經過專題製作的洗禮,他們從見習學長姐的作品和發表中學習,從觀摩的情境導入,從旁觀者到主事者,從協作的配角到舞臺中央的主角,一路觀看、探究、討論、回顧、省思、調整,再來一遍…,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夠真正在這個過程中從舞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跟世界的關係,然後帶著自信離開學校往前走。

  針對上午場次的分享報告,與談人洪詠善主任與李文富副研究員給予很多的回饋意見,其中洪主任提到老師的角色可以是前期引導、後期陪伴,在過程中老師要有鑑賞的能力,幫學生找到或看到學習的價值跟意義。而下午場次的分享報告也有薛雅慈教授和黃春木老師擔任與談人給予回饋,雅慈教授提出異化與轉化兩個觀點,點出目前教育現場大多以知識傳授與考試導向的異化現象,以及這波課綱成功的重要關鍵-轉化,尤其在思維上的轉化。黃春木老師認為學生在做專題研究時,有兩件事情可以被期待,一是透過專題研究方法去培養學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另一是認識自己。觀察與談人張堯卿老師綜整一天各校的分享報告提出孩子的專題探究歷程就像主持人馮朝霖教授引用美國坎伯的話:是一趟英雄的旅程,進行一場生命的探索。

  主持人馮朝霖教授不斷地邀請大家思考「專題的原型是什麼」,他認為專題的原型是「夢想」、「計畫」、「行動」和「慶祝」,希望各校能在這幾所學校的經驗分享圖像及專家學者的回饋中,找到屬於自己學校風格的專題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