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內在動機提升學習表現

| 謝佩蓉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謝佩蓉

  SnyderStukas1999)指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期待者(the perceiver)所持有、對於被期待者(the target)的信念,以某些方式展現出來,並使得被期待者的行為符合其期待。它並不單純是許願成真,它是包含一系列步驟的過程。侯世昌(2003)所提出家長教育期望模式,便將家長教育期望分為七個階段,描述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的過程。

  教育期望(educational expectations)乃個體經由本身的能力、過去的學業表現、志向及家庭狀況加以權衡教育價值後所形成,是學習表現重要的影響變項(Andres, Adamuti-Trache, Yoon, Pidgeon, & Thomsen, 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於2014年針對全國高中生進行大規模調查,其中一項主題,是了解高中生自我教育期望、父母教育期望和其數學學習表現的關係。

  結果發現,希望自己將來能念到「博士畢業」的學生平均數學學習表現最高,其次為「碩士畢業」,「高中與大專畢業」最低。經變異數分析得知,自我教育期望「高中與大專畢業」、「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三組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效果量8.3%具備相當影響力。再經Bonferroni事後考驗,「博士畢業」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顯著地高於「碩士畢業」和「高中與大專畢業」,「碩士畢業」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顯著地高於「高中與大專畢業」,這顯示未來有意攻讀研究所的高中生,能展現更高的數學學習表現。

  父親和母親期望孩子將來能念到「博士畢業」的學生平均數學學習表現最高,其次為「碩士畢業」,「高中與大專畢業」最低。經變異數分析得知,父親和母親教育期望「高中與大專畢業」、「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三組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分別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效果量分別為5.4%5.3%不容忽視。再經Bonferroni事後考驗,兩者均顯示「博士畢業」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顯著地高於「高中與大專畢業」,「碩士畢業」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顯著地高於「高中與大專畢業」,然「博士畢業」和「碩士畢業」數學學習表現平均數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顯示父親教育期望的影響和母親教育期望的影響不相上下,且同樣可概分為「研究所以上」和「研究所以下」兩種期望。

  自我教育期望的效果量達8%,且大於父母親教育期望的效果量,這個結果印證了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的影響大,也是提升學習表現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據此,教育人員和家長應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從小學開始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性向、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正向循環讓學生在求學階段經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效能感,便能奠基在良好學習成果之上實踐其生涯發展。

【參考文獻】 

侯世昌(2003)。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83-210

Andres, L., Adamuti-Trache, M., Yoon, E.-S., Pidgeon, M., & Thomsen, J. P. (2007).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parental social class, gender, and postsecondary attainment: A 10-year perspective. Youth & Society, 39(2), 135-163.

Snyder, M., & Stukas, A. A. J. (1999).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The interplay of cognitive, motivational, and behavioral activit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0, 27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