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教科書設計落實核心素養之實踐

教科書研究中心 | 朱美珍 研究員兼中心主任

  英語教科書編輯者對12年國教英語領綱「核心素養」最直接的詮釋觀點,就是「活用」,即設計教科書不僅要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還要能引導提問,引發他們覺察反思;給予策略,解決問題、身體力行。因此,英語新領綱希望凸顯獲取新知的工具角色、重視語言聽說讀寫綜合應用的溝通能力、強調導入學習策略、引導獨立思考力、提升社會參與力並培養國際觀等理念,能否被落實於新版國中英語教科書設計上,是我們所關切的。

  本研究選取2個不同編輯模式的國中英語教科書版本:一是由出版社外部「學者專家和現職教師」組成團隊來編寫的N版,另一是由出版社內部編輯編寫的H版,分析第1-3冊的教科書,從中發現新版英語教科書落實核心素養有以下特色:

一、內容選材凸顯以英語溝通作為獲取新知的工具角色

  從選材主題來看,2個版本的內容素材相當多元,例如N版以「學新知、看世界、品文化、說故事、愛台灣、談議題」為選材架構,其中「學新知」有3D Printer;「品文化」有墨西哥亡靈節、侯麗節;「看世界」有泰姬瑪哈陵、機器人旅館;「愛台灣」有奇美博物館、景美女中啦啦隊;「談議題」有童婚、無肉日等,多是引起學生興趣的新奇主題,如同編者所期待帶領學生「從已知進入未知」,引導學生由內而外,以台灣為起點,走向全世界的國際視野,關切身邊周遭的事物。

  同時,選材主題也提供跨領域學科知識的學習機會,例如H版第1冊第6課談到斑馬和牛椋鳥的共生關係;第2冊第6課討論氣候變遷、海水暖化、珊瑚白化,到雨林消失的環境變遷,跨及自然、生物相關知識。又如第2冊第3課藉由學習which句構,以挑選畫作為例,結合了藝術賞析和美學。再如第2冊第6課介紹泰姬瑪哈陵、Culture & Festival單元講到復活節、萬聖節活動由來,都涉及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相關知識。

  可見,內容選材不僅凸顯以英語溝通作為獲取新知的工具角色,也是統整跨領域知識學習的橋梁,讓學生不受限各學科本質已預設知識體系的框架,從不同層面切入,更寬廣而深入學習。

二、練習活動多有提升語言溝通功能的層次

  學者Littlewood以語言練習活動聚焦於語言形式(forms)或語意交流(meaning)的程度不同,採光譜形式呈現練習活動達成語言功能的層次,從「完全無溝通的語言學習」(non-communicative learning)到貼近真實語境的「真實溝通」(authentic communication),區分為五個層次。1

  經檢視這2套教科書的練習活動,多居於光譜中間「預備溝通的語言演練」(Pre-communicative language practice)」、「溝通的語言演練」(communicative language practice),及「有結構的溝通」(structured communication)三個層次的溝通功能,其中又以「溝通的語言演練」層次居大宗,約佔5至6成。顯示新版教科書設計聽、說、讀、寫的練習活動,已從較無語境、反覆式的機械式練習(mechanical drills),如跟讀、複誦、替換等,趨向能簡易回答(如依據提示回答問題或看圖完成練習),或開放問答(如分享個人經驗或角色扮演),讓學生有較高層次思考的意義化練習(meaningful drills),顯見練習活動達成語言溝通功能層次已有提升。

三、導入學習策略,搭起學習鷹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過往學習英語以「多讀」、「多聽」教導學生,教科書僅提供閱讀文本、聽力稿本,再輔以字彙、文法句構、發音,鮮少將學習策略編入其中。因為該如何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常被視為教師教學專業,只要教師上課時視教學情境、課文需要,適時適地導入學習策略、方法即可。但新版教科書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導入學習策略,例如閱讀有利用上下文檢索語意、使用組織圖、略讀(skimming)、掃讀(scanning)、摘要(summarizing)、推論(inferring)等策略;單字有一字多義、近義詞、反義詞、搭配詞等策略。同時,文本也適時提供步驟或提示(tip),讓學生串連自己的先備知識/經驗,對課文主題進行探索思考、邏輯推論,以提供鷹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設計真實情境的任務型活動增多

  此次新版教科書,設計符合學生能力又可行的任務活動增多了,例如N版教科書運用課文探究的課題,引導學生轉化知識為具體行動,如藉由交換明信片(postcrossing)方式介紹泰姬瑪哈陵,課後就引導學生也用此方式與外國人士進行文化交流,又如探討「童婚」議題,就鼓勵學生以「一人一信」方式,對性別、人權議題一起發聲。而H版教科書在Review單元設計任務(Task),如「Let’s go see a movie ? 」、「Who’s your favorite player?」等,都能讓學生能綜整前幾課所學,進行統整練習,達到螺旋學習之效。

  綜觀前述,新版英語教科書設計對落實核心素養大致已達基本要求,然國中生學習外語仍以語言知識作為發展溝通能力的基底,因此教科書設計須在語言知識和溝通功能之間取得平衡。只不過教材設計難免會受到考試引導、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所限,例如國中基測不考口說、書寫,教材就偏重英語的閱讀、聽力,致使整體教材設計較缺乏串聯應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統整性練習。再如提供英語聽、讀策略,卻面臨現場老師「不會教」,或選材主題跨領域知識,又遇見老師跨域知能不足的窘境,這些都讓編輯者縮手,不敢太挑戰老師的極限,侷限他們原先設計教材的空間。因而,這波推動新課綱實施,除應關注教科書編輯者如何詮釋並落實領綱理念外,從實務面來看,去理解教師如何「解讀」 及「使用」教科書,方能將落實課綱到教學場域的「教科書設計」發揮真正效能。


註釋

1. Littlewood, W. (2004). The task-based approach: som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ELT, 58(4): 319-326.


資料來源

朱美珍(2020)。從課程詮釋到課程實踐:探究12年國教國中英語教科書之研編。科技部108年補助專題研究成果報告(MOST 108-2410-H-656-006 -)。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國中英語教科書設計落實核心素養之實踐.pdf

核心素養 國中英語教科書 教科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