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評量資料 縮短成就落差

| 吳清山

【文/吳清山主任;圖/李一凡】

學生學習成就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一所學校或一位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成就表現,才能算是一所有效能學校和一位有效能教師。

學生來自不同的遺傳和環境,經過交互作用之後,學生間具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不管是智力、體力、學習力、創造力或專注力等方面,每個學生表現都不太相同,就教師教學而言,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

教師教學最大的任務,就是「教會」和「教好」學生;如何教會和教好學生,則有賴於教師的教學和評量技巧。一位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技巧,可以激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容易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一位教師具有良好的評量技巧,才能了解學生學到了多少,作為教學改進參考。因此,教師所教的內容,倘未透過評量過程,可能難以了解到每位學生學習的成效和學習的盲點。

教師教得愈多,並不代表學生學習愈多,有時候還會產生反效果。所以,教學經過一段時間後,必須對學生加以評量。基本上,教學評量不單是了解學生所習得的成就,最重要的是運用評量的資料,了解學生成就的落差,為何甲生學會,而乙生學不會?甲生和乙生成就為何有落差?如何補救乙生的成就落差?這才是評量目的之所在。

學生成就的落差,是教育常見的現象,如何縮短學生成就落差,是「把每位孩子帶上來」的最重要課題。因此,檢視評量在縮短成就落差扮演的角色,重新建立評量的價值觀,是有其必要性。

評量不只是用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就,它更應用來協助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的精熟,讓學生之間的成就鴻溝降至最低。因此,評量結果的資料,應加以善用,作為擬訂縮短學生成就落差計畫(plan)之依據,接著更要落實和執行(implementing)計畫,然後檢視(monitoring)實施成就,才能有效幫助學習落後學生,實現「別讓孩子落後」之教育目標,以彰顯評量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