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科書口述歷史研究側記──回顧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的改編

| 朱美珍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朱美珍】

【圖/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麗玲】

  我們試問:「教科書即使老師不教,學生也會想要自己拿起來讀,而且自學就能心有所感,並有所領悟。」你覺得這樣做可能嗎?「教科書如果放到書局公開銷 售,會變為暢銷或長銷的書籍。」你覺得這樣做可能嗎?對一位長達十餘年投注心血於教科書編寫的編者而言,他衷心期待「教科書編輯」可以做得更好一點、更多 一些,讓這些理想都可能實現。

  本院刻正進行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口述歷史之研究,我們邀請汪教授回顧民國78年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改編過程,他細數著當年國小教科書編寫的點點滴滴,他說:「我們不敢說這是一場革命,但是我們找到一些改革的契機,至少在傳統與革新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汪履維教授在民國7610月應當時新竹師範學院顏秉璵校長的邀約,參加了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教科書「改編本」的編寫工作,自此之後,他與教科書結下不解之緣,先後參與了國小「生活與倫理」、「道德與健康」教科書之編輯,長達10餘年之久。雖然他被公認為當時文筆最好的編者之一,但他還是很謙虛地說:「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一定比別人強,但是我真的很用心寫教科書。」可惜,小學德育這門學科,從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正式更名為「生活與倫理」,到82年 國小課程標準修訂公布時,這一門課被調整與「健康教育」合併為「道德與教康」一科,等到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道德」又被融入到各個學科,不再單獨設 「科」,讓他有些傷感地說──雖然這門課程,他總是接到的最後一棒!但是能夠參與國小德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是他這輩子做得最有意義的事,因為他們當年做 了太多的「創舉」,也突破很多「禁忌」與「潛規則」,這些都是令他難以忘懷經驗。

  記得當年他們改編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時,他們在編寫體例上首創了「給小朋友的話」,此帶動國小其他科目教科書編輯體例的改變,甚至影響到後來民 間版本教科書沿用這樣的體例迄今。又如第一次在教科書附錄中附加「貼紙」,做為學生習作的工具,這是一項創新的做法。其次,他們運用非常多樣化的文本體 裁,例如觀察圖片(愛護公物)、漫畫(將相合作、田單復國)、劇本(賣口香糖的小孩、說出真相、海沙的秘密)、活動(做個孝順的孩子、敬愛師長)、詩歌 (成功的歡呼者、熱心公益)、寓言(和樂的森林)、書信(爸爸的三封信)、日記(惠敏的日記)等等,使課文呈現多元風貌。

  同時,當他們編寫教材時,打破長期以來國小生活與倫理教科書編寫的一些「潛規則」,例如除了國家元首之外,還活在世的人是不能成為課文的主角,以免他 「晚節不保」,編者難以自圓其說。可是他們突破這樣的「禁忌」,介紹了鄭豐喜的故事。又如:規定動物不能開口說話、所有故事中的角色都需有姓有名、避免出 現負面行為的案例等等,以免學生模仿學習,這些都是編寫教材所須謹守的「潛規則」。所以,他們突破現有規範的具體做法就是盡量避免以男性權威、尊長直接指 導方式編寫教材;在教學方法上,引用了道德兩難困境討論、價值澄清法等(評價或過程取向),改變傳統德育教學的基本立場(規範或內容取向)。最後,在每課 的「反省和實踐」活動中增列入「家長考核」欄位,希望家長能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

  儘管他們那麼盡心盡力編寫教科書,汪教授仍感覺到一些遺憾,他說:「國小生活與倫理這一科長期以來不被師生重視、老師不會教、家長不配合!」這是他最大的感傷,總覺得如果教科書編輯能做得再多一些、更好一點!也許就能讓老師喜歡上這門課、學生喜歡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