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社會類課程的特色

| 王浩博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王浩博】

芬蘭多年來在國際評比調查中,表現優異,為國人所熟知。但這些調查大部分以數學、科學與閱讀學習成就為主。殊不知其在社會科學或社會類科的表現也是一樣突出。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簡稱IEA)主導的一項「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劃 2009(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簡稱ICCS 2009),在2010629日於瑞典哥登堡公開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芬蘭在38個參與評比的國家中,有關公民認知成就的整體表現方面,又是名列第一(我國學生的表現也不錯,名列第四,除芬蘭外,僅次於丹麥與南韓)

筆者於所從事的「近期各國中小學社會類課程的內涵與取向之研究」中,便曾發現芬蘭人對於其學生之社會類課程與教學之規劃有其特別用心與獨特之處。

其社會類課程的規劃大致分成三個階段:一為小學一至四年級,以整合式的環境和自然研究課程為主,所包含的領域有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和健康教育。在這個科目群的教學包含了永續發展的面向。教學的目標乃是學生要知道和瞭解自然及人為的環境、他們自己和別人、人的歧異性以及健康和疾病;二為小學五至六年級,以分科的生物學和地理學、歷史、社會科等三科;三為自小學五、六年級延伸至中學的生物學和地理學、歷史、社會科等三科。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教學強調責任、保護自然和生存環境的保存,它必須也幫助學生成長為ㄧ個積極的公民,致力於永續的生活型態;歷史教學的任務則是讓學生熟悉歷史知識之本質、獲取其基本概念;熟悉他們自己的根;熟悉某些具有重要性的歷史事件與現象;社會科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成為社會中積極的與負責的ㄧ員。基本教育七至九年級的社會科教學必須提供學生有關社會之組織與運作以及公民影響之機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教學的目的在支援學生成長為容忍的與民主的公民,並且讓他們體驗社會行動以及民主的影響之實行。

簡言之,和其他國家的社會類課程規劃相較,芬蘭社會類課程呈現四個主要的特色:(1)在小學四年級前,與自然科學及健康教育實施統整教學;(2)提早自小學五年級實施分科;(3)將地理學和生物學整合;(4)將專門訓練公民的課程稱為社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