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化待變-迎接即將到來的12年國教新挑戰

| 林詠淳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林詠淳】

「建構中央-地方-學校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專案為因應即將到來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及配合教育部組織再造,將暫時歇下腳步重新調整,回顧這三年篳路藍縷的過程,專案實有其極大的發展及意義,對於未來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工作可能的轉變契機及挑戰,提出幾點觀察以資分享。

一、教育部組織再造&國家教育研究院願景責任

教育部規劃102年進行組織再造,相關各司處將因應新時代的思維及潮流重新整合出發,配合著即將到來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既是新思維也是新挑戰,過往有些因時代背景造成分工權責不清的情形,將可以藉此讓各單位發揮更佳的效能。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今年1003月正式成立,有其無法取代之願景責任,因教育部與本院分別為行政機關及研究單位,屬性及權責明確,且功能上可相互合作;又依教育部10047日「K-12課程研發、師資培用、教學輔導協調會報」第3次研商會議主席裁示事項第2點:「課程研發專責單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教學輔導專責單位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師資培用專責單位為師資規劃及培育司」。由上可見透過專責單位的權責分工,只要能彼此維持整合溝通,必定能完成整體之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之骨幹支脈。

二、12年國教體系融合

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主要納入了學前及高中職體系,這在過去各階段間並未能有較密切的聯繫或整合,也造成了學習階段的錯落感,孩子的學習是整體且連續的,並非能單一作切斷及交代,整體的課程及教學推動網絡,如何能吸納過往不同體系的優缺點,重新願意屏除文人相輕或自擁山頭的心態,為孩子整體的學習注入更加全觀的視野,這有賴透過本專案這樣的機制主動出擊連結,創造出一溝通實作的平台,方能在現狀務實的理解中擘畫藍圖向前推展。

三、資源整合及建置平臺

目前各式教育資源可謂是多采多姿,富有相當的生命力,但如能有不同的機制將相關性的軸線作一整合,相信必能更加節省資源也更能吸引有需求的人員使用。例如教育部國教社群網,擁有輔導群及中央團教師的龐大資源,雖能有效傳遞訊息及推行既定的工作,但可惜的是似乎也缺乏一個可以方便管理全國各層級輔導團教師的資料庫或平臺,加上輔導團教師更迭迅速,使得有些研究或意見往往在徵詢相關教師意見上缺乏時效性及有效性。因此,創立一個更多功能的整合性平臺似乎是可以思考努力發展的方向。

四、典範的轉移及流變

過去傳統觀點強調科層分工,如今取而代之的概念是協作共學共進的組織型態,也就是因此專案的名稱才會由原初的『輔導網絡』轉為『推動網絡』,強調的不再是上下的主從領導關係,而是一種共學共同成長的概念。也就是說有些制度面的限制,發現到要能突破的關鍵,唯有透過組織中真正人相互理解的專業能量以及人心的動能期許才能加以轉化。以實踐行動的眼光來看,成事共好需著眼於熱情、生命力與行動力,專案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政策,政策又將如何轉化為法令,這都需要不同層級部門一種相互理解的思維,在務實的推動中攜手並進,才能醞釀發芽成蔭於未來的學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