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日本思索我國中央層級審議委員會功能

| 林宜臻

【文 /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宜臻】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基於「目前教育部相關諮詢委員會繁多,成員多有重複,運作上也有重疊之處,再加上教育諮詢功能也未妥善發揮,設立中央層級的教育審議委員會確有迫切性與必要性。」,達成「研議設置中央層級教育審議會」的共識。擬制定《教育審議委員會組織條例》特別法,設置跨部會層級或教育部級的常設性「教育審議會」。冀望該組織針對「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方向」、「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實驗計畫」、「教育意見反映」、「其他教育發展相關事項」等提供諮詢或進行審議、協調及評鑑等事宜。提升教育決策專業性的前提下,中央層級的教育審議委員會定位與職責,值得於設立前,進一步探討與深思。

隸屬於文部省(1)的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Central Council for Education)早於昭和27年(1952年)成立,主要就文部大臣(2)的諮詢事項,進行調査審議,再根據調査審議結果提出建議。本研究藉由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的組織及運作方式之探討,以為設置中央層級教育審議會該如何組織及運作之借鏡。研究建議如下:

(1) 諮詢與建議 各司其職

相對於我國,無論是「高等及中小學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或是「我國地方層級教育審議委員會」,兩者都由部長擔任召集人,前者常務次長擔任副召集人,國教司司長擔任執行秘書,並由國教司負責相關幕僚事宜;後者則由政務次長擔任副召集人,高等教育司司長擔任執行秘書,並由高等教育司負責相關行政幕僚事宜。我國審議委員會組織,通常視教育部長為召集人,教育部行政官員為當然委員。而日本的中央教育審議的30位的審議會委員並不包含行政官員,調査審議完全由委員執行,行政官員不得參與表述意見,僅能整理審議會所要求的資料與數據,以及完成會議紀錄等。

我國宜諮詢與建議,各司其職。由教育部長提出宏觀性的教育諮詢,而委由中央教育審議會全權專業審議調查,進而針對諮詢提供建議。行政官員再依照審議會所提之建議,推動教育政策。

(2) 機構常設 承先啟後

我國教育部目前所設置的委員會,較偏屬臨時任務編組性質,審議完成後,立即解散。相對於此,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屬常設機構,委員任期2年,不但可以續任,而且每期只更換半數,得以兼顧運作的持續性與前後的一貫性。向文部科學大臣提出答詢之前,中央教育審議會共跨審議會、分科會,以及部會等3層進行調査審議。我國宜借鏡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機制,成立常設性質的教育審議專職機構,為教育進行一貫且兼具專業有深度與廣度的多層把關。

(3) 多元彈性 專業審議

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的30位委員由各界代表組成(3),得以多元宏觀角度,進行調查審議。教育審議會下設置分科會,依文部科學大臣的諮詢性質,各自設置部會與委員會,當須調査審議特別事項時,得設置臨時委員,亦可組織工作小組,設置專門委員審議專門事項。臨時委員及專門委員隨任務產生,並隨任務的結束而解散。彈性的運作模式,得以靈活因應文部科學大臣不同性質的諮詢內容,進行專門性的審議。

(4) 審議公開 形成共識

根據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的會議公開相關規則(200121日),除人事選舉以及公開將造成審議不公等,方得以不公開、不得旁聽外,無論是媒體或民眾,得以經申請手續,旁聽會議整個過程,甚至錄音、錄影與拍照。明定公開所有會議過程外,同時將各部會審議的所有會議要旨、會議詳實紀錄及其會議用資料等審議相關內容,全都公諸於文部科學省的網頁,讓日本全國國民能及時獲取相關資訊,得以提供具體相關意見。相對於此,我國則局部公開審議結果,基於共識之形成,我國宜公開審議過程,並將審議相關內容公諸於教育部網頁。


【註解】

1:相當於我國的教育部,200116日起由原文部省及科學技術廳合併成文部科學省(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XT)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負責統籌日本國內教育、科學技術、學術、文化、及體育等事務。

2:指「教育部長」。

3201121日公佈的第6期委員名單中,除第5期會長新日本製鐵有限公司董事長三村明夫、冷凍食品界首席的浦野光人,以及政治解説員篠原文也等原15位委員外,新選出的15位委員,仍涵蓋校長、教授、縣市長、教育處()長,包括日本IBM的最高顧問北城恪太郎氏、理光資訊科技解決方案公司董事會長執行長國井秀子、日本PTA協議會會長相川敬、非營利活動學校諮詢網理事長生重幸惠、巴塞隆納奧運會花式游泳銅牌得主奥野史子、神戸製鋼橄欖球總監平尾誠二氏、原NHK新聞主播宮崎綠等各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