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台灣教育政策之時代因素

| 蔡明學

【文/制度及政策組助理研究員 蔡明學】

由於環境變遷、資訊傳播,知識創新促使國際交流與國際競爭加速成長,而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與時俱進,不能與時代脫節,最好還能超越時代,保持在國際競爭間之優勢。因此,教育政策發展,需參照社會整體變遷。筆者認為影響台灣教育政策的時代因素有下列幾點,值得教育界人士關注:

一、全球化興起

今日,世界處於全球化下的競爭,加上環境快速轉變,特別是資訊化浪潮下產生「平的世界」(蕭幼麟,2008)。科技的演進、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利,使得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地球村的概念運行,人類不再能獨自依存,必須走入世界,跨越語言及文化之藩籬,才能跟隨世界脈動,站上世界舞臺。

二、知識化時代

近年來全球趨勢在知識經濟(knowledgedriven economy)時代劇烈變遷,人力素質的提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使歐美各國積極投入人才建設。知識快速累積,加強創造力的培養、重視科技與人文兼具的人才培育為時代所需。因此,提升教育品質並導向優質與卓越之教育發展,方能因應新世紀知識競爭之需求。

三、數位化科技

21世紀的人類已邁入雲端化的數位生活型態,除需體認資訊網路對生活的影響,更應掌握前瞻性之資訊能力。如何改變教育現場傳統的學習型態,並透過資訊融入教學,才可達到提升學生資訊與通訊科技能力之需求。因此,現代化教育必須營造數位化時代的自主學習環境,也是在數位科技時代下,必須探討的重要議題(臺北市政府,2010:6-2)。

四、都市化發展

人口不斷的向都市集中,資源也隨之轉移。導致城鄉發展嚴重落差,偏遠地區學校產生了資源與教師數不足之現象。因此,阻礙教育功能的發揮,也造成教育機會不公的現象。

五、少子化現象

台灣新世代的年輕族群可能受到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經濟能力的憂慮,導致普遍晚婚,甚至是不願生育,自然子女數也降低,形成少子化現象。台灣地區除民國89年突破30萬人為近年生育的高峰,自94年之後,每年新生兒約保持在20萬人上下,到97年時跌破20萬以下(內政部統計處,2010)。因少子女化的趨勢所致,學生人數即已逐年減少,造成總班級數逐年遞減,加上社會發展傾向都市集中,造成偏遠地區學校存廢問題,師資培育供需與分配等問題的產生。

六、異質化社會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0),民國92年我國外籍配偶人數占該年結婚對數比例超過30%為高峰。近幾年來,外配結婚比率佔我國結婚數約14%-18%間。外籍配偶在學子女人數也超過106千人(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10)。由此可知,外籍配偶數的增加,子女數更相對提高。因異質化社會的發展之下,教育文化上的議題開始受到社會與教育團體的關注。

七、高齡化結構

隨著健康及衛生條件的改善,平均壽命隨之延長,台灣地區人口結構,相較於10年前,年齡有普遍增高的趨勢。0-39歲的人口結構比例下降,40歲以上有增長之趨勢(詳見圖12)(內政部統計處,2010)。「活到老,學到老」已經說明出學習是永不停止的。不過學習者或許可以停下腳步思考學習的方向,可是政府卻沒有權利停止營造教育環境。因此,強化高齡教育,營造終身學習的環境與風氣成為當代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0)。內政統計年報-人口年齡分配2010113日,取自於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臺北市政府(2010)。臺北市長期發展綱領(2010-2020)-教育部門。臺北:作者。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10)。新住民多元文化教育研習手冊。臺北:作者。

李振清(2008)。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合作的前瞻與策略。刊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93-116。臺北市:國立台灣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

蕭幼麟譯(2008)。在平的世界中競爭。臺北: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