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有可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 彭致翎

【文/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彭致翎】

、前言

  聯合國於2012年成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為倡議各國共同建立信任與平等的社會,促進人民的福祉,進行年度全球幸福國家調查。2017年最新調查結果,名列前茅的國家,諸如挪威、丹麥、冰島等,均高度關注於「關懷、自由、慷慨、誠實、健康、收入和德政」等與幸福相關的重要指標因素,致力取得經濟繁榮和社會資本之間的平衡。調查結果亦顯示,若以精神健康、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和工作收入等層面進行比較,讓人們痛苦的最大來源為精神疾病,而無論是最富裕國家或貧窮國家,心理健康均為幸福與否的主要評估(Helliwell, Layard, & Sachs, 2017)。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15年針對75個國家54萬名學生進行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以上學生對於學校考試作業、低學習成就感到焦慮。進一步探析,這些焦慮和學生感受老師和學校對於他們的支持度密切相關,較快樂的學生通常反映與教師有正向互動的關係,對生活滿意度也較高(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長期研究顯示,學生的PISA測驗成績與其未來發展雖有關連性,但此類標準化評估有其限制;學生未來的成就與生活幸福感實則取決於情緒發展(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5a)。

  前述全球幸福國家排行,以及PISA對學生學習與生活滿意度調查,均指向幸福快樂涉及心理情緒健康。可以想見的是,不快樂的傾向全世界越來越普遍;此對生活的不滿意樣態,可能早自學習階段即已開始且延伸至成人期。不快樂,對國家社會乃至於整體人類的文明進展來說絕非好事。不快樂的人,不僅損及個人身心健康、影響周邊親人,也有可能造成嚴重而無法挽回的社會悲劇。不快樂帶來的社會成本影響深遠,甚可能動搖國家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心理健康重要性不亞於學業成就

  心理健康不但影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時也影響個人如何看待他人和周遭的一切。如何提供適當的協助,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值得投入更多的關注(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兒童家庭中心(the Center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指出,「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即學科知識以外的能力,例如情緒、動機、自律、熱情、自信等與性格特質有關,對成功人生的影響程度與學業能力不相上下,非認知能力可以透過後天環境的培養與發展(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全球幸福國家調查報告》指出,情緒因素比學歷更能預測成年人是否會有幸福滿意的生活。然而,個體的心理情緒健康狀態無法從家庭經濟或社經背景進行預測,研究顯示其與母親心理健康有相關,學校生活亦至關重要(Helliwell, Layard, & Sachs, 2017)。學校是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個場域,學校經驗對學生態度及行為有深遠的影響(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由此,童年生活環境對於個體未來成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的精神健康和親子關係,以及學校生活環境氛圍,均為影響個體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心理健康問題是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

  從PISA對學生學習情形調查可知,多數學生在求學階段,將學業成績表現視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標準,不僅為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癥結所在,亦顯見教育制度、考試評量、家長對學生學業表現的過度期望,為最常導致青少年抑鬱焦慮的因素;此外,家庭關係不和諧、社交媒體不當使用等,亦是造成學生壓力上升的主因,進而導致學生低自信、緊張和喪失學習動機(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a)。此凸顯學校教育偏重知識導向,忽略個體情意陶冶與良好社會情緒發展學習的重視。學校教育中,學生因情緒所產生問題之典型,一為學生於學習期間的同儕團體不良互動,常反映在校園霸凌事件上;另則是學習階段專注升學課業成績,未培養正確人際互動態度和行為舉止陶冶,日後一旦遇上不順遂如意時,易以極端行動宣洩來解決/製造問題。

  教導學生理解心理情緒健康及生命的重要性,讓孩子能以正向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是當前教育相當重要的課題,亦能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犯罪行為、教育問題與失業問題(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前文敘及學校教育營造良好學習互動環境氛圍,對於學童心理情緒有正向積極的影響,茲以奧地利、香港、美國在學校課程教學上如何推展學童快樂學習之實務為例作為借鏡。

、促進學童幸福快樂途徑

(一)學校帶來幸福

  奧地利「學校帶來幸福」教學方案,聚焦於培養學生積極的行為展現對社會責任,以及團體和個人的交互影響力。幸福課程的設計將「自身價值」、「溝通」、「衝突處理」等主題融入教學,讓學生透過認知、情緒、體驗,獲得身心靈、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理解,並以學習日誌記錄學習中的點滴,發展自身的生活技能,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認知,以及社會能力的良性發展(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14)。

(二)好心情@學校

  香港教育局和衛生署合作推動中小學「好心情@學校」計畫,透過一系列活動宣傳推廣,將「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及「享受生活」等主要元素,實踐於學校日常生活中。諸如:1.正確認知:提高教師、學生及家長對精神健康的理解和關注;2.正向思考:鼓勵學生面對挑戰時,從不同角度思考,培養學生正向的態度以及對抗逆境的能力,以適應未來世界的發展,同時在有需要時,願意向別人求助;3.轉銜支援:加強現有學校移轉學生相關資料到新學校的機制,促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讓學生能在適應新環境上獲得適切的支援;4.跨域合作:食物及衞生局聯同教育局、醫院管理局及社會福利署,成立跨專業平台,為有心理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介入輔導,以及為老師、家長提供諮詢服務等;5.有效識別:教育局研發鑑別工具,提供教師「守門人」訓練,協助學校識別高危險群學生(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b)。

(三)課程涵養社會情緒能力

  美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主張建構教室中教師與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其迥異於傳統班級經營著重於秩序紀律,而是重視教導學生提升自我察覺、決策判斷以及人際關係技巧(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3)。藉由情緒覺知與討論等課程的練習,增進學生情緒素養能力,以潛移默化成為個人特質之一。學校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主要有三種途徑,包括:1.透過家庭參與及紀律等方式改造學校氣氛;2.以實徵研究為基礎的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教學;3.將社會情緒學習方式融入教學,運用SEL4R方案(閱讀、寫作、尊重、解決),建立學生自我意識及情緒詞彙,協助引導學生學習情緒管理,選擇較佳的抒發情緒管道,增進情感的覺察和同理心(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總之,其兼重社會性及學術性的學習,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具社區傾向(community-oriented)、高產能(productive)、學術參與(academically engaging)的教室環境。美國許多州將社會情緒學習納入課程,甚至訂定發展社會情緒學習教學標準,建立州層級的支持系統,期能提升各方面的學習成效及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LevinBelfield2015)長期研究結果指出,培養學童社會情緒學習策略的效益遠勝於單方面學術能力之增進(引自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相關研究結果亦證實,透過社會情緒學習,可以營造正向和諧的校園氣氛、有效減少校園霸凌、大幅降低學童憂慮焦躁或叛逆暴力程度、降低缺席或休學比率、提升學生識讀能力與學習成就、協助達成核心課程的目標對於學生的長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且有正面影響(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3;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3;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

五、挑戰與省思

  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並無捷徑可循。2015年的PISA報告顯示,要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教師、學校和家長均扮演關鍵的角色。家長應和教師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而學校亦應將家長視為提升對學生認知和社會情緒教育的好夥伴(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不只是學生及教師需要學習,家長、學校人員,乃至於整個社區,均應參與投入(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3)。為提高學生「求助」和「自助」能力,需要提供專業支援、建立專業諮詢平臺,由專業社工協助解答教師如何處理學生情緒個案,以及加強教師情緒管理培訓課程(香港事務局派駐人員,2017)。

  學校和教室是學生社會學習的重要場域,師資培育必須正視教師和學生的情緒回應,重視教室管理,特別是情緒互動問題,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實務推動上,社會情緒學習方式融入課堂教學頗具挑戰性,其強調學生討論優先於教師講授、策略性思考解決問題,以及讓學生有機會從錯誤中學習等概念(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在在考驗教師教學之智慧。面臨核心課程環環相逼,許多教師表示已然負荷過重,恐無法有心力於情緒社會學習。對此困境,學者Ed Dunkelblau表示情緒學習才是教育學習的核心,且其並非是新的觀念(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3),只是世人競逐學業成就表現之際,已捨本逐末,遺忘了它的重要性。

  21世紀的教育,「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已不僅止於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人際互動的情意能力、良好生活態度與素養,並為未來公民生活做準備。學校教育應將培養學生健全身心發展視為首要,正視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創造支持性的環境,提供兒童與青少年適當的協助,培養學生社會情緒能力,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Helliwell, J., Layard, R., & Sachs, J. (2017).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7. New Y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香港事務局派駐人員(2017)。港情緒教育調查,9成教師遇困難盼增支援教育部電子報,783

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4)。性格優勢與學業優勢對成功人生同樣重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65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6)。英國政府正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9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PISA英國學生生活滿意度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0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13)。社會情緒能力學習課程與學生的長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49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3)。情緒社交學習可有效降低校園霸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24

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a)。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正向大使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96

駐香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6b)。港教局與衛生署合推「好心情@學校」計畫,以提升中小學生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認識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8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美研究指出社交情緒學習投資報酬率高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3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美國八個州將合作訂定社會情緒學習SEL標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