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辦一個好展覽?

策展工作坊(二)策展五把尺

策略溝通辦公室 | 張雅屏

  本院為教育研究重鎮,所辦理之展覽應與教育息息相關,而目標群眾在哪裡,展覽就應該移至群眾的眼前,並且因地制宜。本辦公室於110年12月13日舉辦策展工作坊(一)「策展五把尺」,邀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江明珊組長至本院與同仁分享何謂展覽以及如何舉辦一個展覽,並於今年(111年)1月7日辦理第二場「策展五把尺」,將前一堂課的課程內容延伸與推進。

  課程一開始,江明珊組長先簡單回顧前一堂課程的課程內容,以喚起同仁的記憶。策展五把尺包含「核心概念」、「目標觀眾」、「展覽架構」、「展覽素材」以及「空間氛圍」,為策展不可或缺的五大環節,前一場工作坊已介紹「核心概念」及「目標觀眾」,本場將由「展覽架構」開始闡述。展覽的架構應先找出展覽內容的類別與屬性,例如:人物身分、時間、故事等,再將其串聯起來、編排架構層次及安排觀看順序,方能呈現完整的展覽架構。

  江組長以「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為例,以聲音史為主軸,說明20世紀初,錄音技術與唱機走進人們的生活,讓聲音能「印刷」並傳播,從圓盤唱片、磁帶到數位化資訊,近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同時人類學家深入田野,展開聲音紀錄。展覽主題分為「聲音印刷術」、「美妙的聲音」、「田野的聲音」、「時代的聲音」、「地下的聲音」、「生活的聲音」、「自己的聲音」,跟著聲音一起感受臺灣百年音樂的精彩風華,一同領略時代的變換,找到不同世代的歸屬感,透過「聲音的臺灣史」,讓觀眾聽到許多豐富精采的歷史故事。而「島嶼.地動.重生:921十五周年特展」則以時間序為主軸,展覽子題包含:「靠近921」、「安頓吾民˙走入災區」、「挖掘希望˙搶救奇蹟」等,說明人們如何面對災難,邁向未來。

  展示素材則包含物件、圖像、聲音、裝置、文字及資訊,並可依據人物、事件、時間及地點分門別類,讓展覽更加豐富及多樣化。江組長先以德國柏林之猶太博物館為例,每一個音箱中即為一段訪談,觀展者可聽見不同的故事與感受,為聲音素材的代表;而陸季盈先生撰寫71年的日記,除1943年至1945年底未記寫外,從1933年7月13日起,至2004年過世為止每年都有撰寫,內容橫跨了日治時期到二十一世紀,記錄農業政策與常民生活的變遷,為物件素材的代表;另外,新加坡的香料展,從設置的每一個蓮蓬頭中,可以嗅出不同的香味,為一種裝置的素材,讓民眾擁有多感的體驗。

  展覽的空間氛圍亦是策展重要的環節之一,從展品、空間的安排,燈光、色彩的展現,不同的安排,會讓觀展者擁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島嶼.地動.重生:921十五周年特展」讓空間呈現傾斜狀態,模擬地震後的現況,觀眾可立即從中感受到地震後的災難與絕望;而展場燈光從冷色調到暖色調的布置,亦讓觀眾體會從地震後的失魂無助,到看見希望的重生。

  本次課程完整說明策展五把尺的要點,亦讓研習同仁體會他們策展的用心。展覽沒有固定形式,端看策展者如何規劃及管理,一個好的展覽取決於是否能吸引目標觀眾,發揮策展最大效益。


策展 展覽架構 展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