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縮短全體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問題的轉化策略

| 葉家棟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葉家棟

為加強扶助弱勢家庭的學習低成就學生,以縮短其學習落差,提升整體教育品質,教育部自95年度起開始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積極運用現職教師、退休教師、經濟弱勢大專學生、大專志工等教學人力,於課餘時間提供弱勢且學習成就低落國中小學生小班且個別化之免費補救教學。對於原住民比率偏高及離島地區等地域性弱勢的國中小學生,則是以「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習輔導」對原班級學生進行免費的補救教學。另為提升高中(職)教育品質,則是以「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對學習成就低落的高中(職)學生進行免費的補救教學。

因「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及「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習輔導」政策,均是基於社會公平正義而訂定,旨在照顧弱勢的個人或地區,但尚未關注到不具弱勢身分的國中小學習低成就學生,另高中(職)藉「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實施補救教學,各校實施方式(如受輔學生條件、實施科目等)有明顯差異。有鑑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國中學生將可免經升學考試直接進入高中(職)或五專就讀,為避免學生的基本學力因無升學考試而下降,已成為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待解決重要課題。如何進行補救教學以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基本學力,亟需訂定完善的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並具體實踐。

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補救教學實施方案的目標是「縮短全體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但是由於無法掌握學習低成就學生的數量及流向等資料,使得這個目標不易實現。為了掌握習低成就學生的流向,問題的解決策略可試以「全體同年級學生」為潛在學習低成就學生,並根據現有相關補救教學資料,進行分解及歸類,所得到的分解結果可作為學習低成就學生的流向的研究架構,及作為研究問題的暫時性答案的訂定依據,這個過程就是問題的轉化過程。這個分解方法表現如同把一個大問題,分解為若干成若干小問題,然後再對這些小問題進行分解,直到找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手段。基本上,問題的轉化過程包括分解問題及確立暫時性答案。

一、分解問題

分解問題的目的是找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手段。首先,將「全體同年級學生」作為潛在學習低成就學生,通過四個是非問題的分析後,這些潛在學習低成就學生大致上可以歸類到AD這四項中,如圖1所示。這四個是非問題都符合相關補救教學的現況。為了縮小分析範圍,這個分解結果又可概括成「篩選學習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及「檢驗補救教學成效」等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二、確立暫時性答案

根據圖2的概括結果,若具體實踐「有效篩選學習低成就學生」、「有效實施補救教學」及「檢驗補救教學成效」等三個工作項目,則可達成「縮短全體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的目標,如圖3所示,因此,「如何縮短全體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這個研究問題,可轉化成「如何有效篩選學習低成就學生」、「如何有效實施補救教學」及「檢驗補救教學成效」等三個子問題。這三個子問題可以作為後續收集資料及驗證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