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資訊行為-以政風查案需求為例

| 邵婉卿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自從網路世代來臨,與資訊行為相關的研究,即如雨後春筍般地產出。公務體系的政風人員任務之一是調查機關所屬人員是否有涉貪等不法行為,是否也搭上這班資訊列車進行查案,可以說是個有趣的議題。人們的資訊需求深受工作任務或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社會文化、環境、組織等情境因素及個人因素所影響,而政風查案時的資訊需求,則是執行者為了要完成這項任務所形成資訊需求和資訊行為。

政風警官的主要任務是查處警員是否收賄。警察人員辦案時的資訊行為,對一般人而言,是神祕而且充滿好奇的,但對辦案的警察而言,有效的資訊行為正是破案的重要關鍵。為能探討和分析21世紀中,這類特殊、專業、而且尚未有相關研究的政風警官資訊尋求行為,筆者邀請8位警政署政風室警官進行深度半結構式訪談,訪談期間這8位警官均未參與辦案,符合警政署的行政規範,沒有所謂洩密的問題。

根據筆者的訪談結果發現:所有受訪者均表示,在警察養成的學校教育中,課程著重在偵查程序及步驟的學習,並未教導有關貪瀆案件的偵查技巧,另有關法規運用的課程,學校雖多有涉略,但有關查案重點及經驗的傳承,則未有開設相關課程,所以對於執行目前的政風查處任務幫助並不大。

對政風查處警官而言,線民是蒐集資訊相當重要的來源,優點是除了提供資料來源外,也會協助政風人員繼續蒐集相關事證,缺點是在查案過程中,會有線民不小心將相關情節洩漏出去的疑慮,所以利弊參半。

受訪警官表示,上網查詢資訊,對於描繪出整個案件的樣貌非常重要,是簡單方便又不必申請即可獲得的資訊,Google一般查詢和Google map對警官的幫助最大,缺點是只能取得事實性資訊,例如已經做過的事、任職過的單位而已,但也足以讓政風警官在最短的時間內,拼湊出最大致的輪廓,是提供未來辦理整個案件正確方向的基礎資訊。為了補滿缺漏的資訊,政風警官會根據職權,申請調閱被調查人的通聯紀錄、戶籍資料、車籍資料等,以具體了解其生活脈絡,分析是否有可疑之處,再將調查範圍逐漸縮小,缺點是無法親眼看到真正的環境,只能憑想像,所以政風警官必須再配合電話監聽,以了解被監聽者的整個生活態樣,缺點是耗費時間極長,而且只有聲音,沒有連結到具體的畫面,若能眼見為憑更好,所以跟監與現譯(當場錄音的譯文)又成為最重要的資訊來源。

至於資訊尋求過程中,政風查處警官所遭遇到的資訊障礙,分別來自監聽時語言判讀能力不足、調閱資料時受限於法令保障個人資料的規定、跟監時缺乏新型高科技追蹤工具及同步的政府資訊整合平台等,此外,查案人力不足和個人心理障礙(查辦的都是同仁)等,也都會影響辦案的進度。

針對資訊時代的政風警官人員的資訊行為,發現在偵辦現職員警是否貪瀆的案件的過程,為能有效蒐證,建議除應善加運用和判斷網路資訊外,可以建立政風室工作指導手冊,以加強政風經驗的傳承,或建立專責政府資源整合網路平台的機制等,本文或者可以成為其他機關政風人員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