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政策執行的變遷與脈絡發展

| 彭致翎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彭致翎】

經濟學者Henry Hazlitt曾言,「經濟學的藝術,在於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此番道理亦適足用之於政府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為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或滿足民眾需求,進而採取作為或不作為的措施,其舉措有預定目標,且含涉對社會價值或資源進行權威性的分派與配置。傳統以理性模式為主軸的政策理論研究或實務運作,多著墨在政策如何規劃設計以求周延完善,然忽略政策執行層面的考量;經常假設政策一旦制定實施後,就可水到渠成得以實現目標,然現今社會環境、資訊科技瞬息萬變,許多複雜不確定、模糊未知的變數紛至沓來,實際執行往往非如期望地順利線性發展;此外,過於聚焦關注政策執行的成果數據,而輕忽執行歷程產生的問題與後續效應,以致影響政策推展效益。因之,對於政策制定執行過程進行總體深入探析,將有助於對政策整體脈絡及成效有真正的瞭解。

政策網絡研究的視角即嘗試突破以往政策偏重理性決策行動之侷限,改變單向線性發展,強調一個以多元互動為中心的過程論。就政策網絡的觀點而言,政策執行是將政策的原初意念,透過政策網絡中參與者的互動,轉化成預期政策目標方向的動態過程。過程中與執行活動相關的各組織和成員構成政策網絡,形成彼此依存的關係,共同面對環境變動,覺察體認價值理念,有效結合各種資源,採取適切行動策略,以落實政策之執行。

然如何在複雜多元的政策網絡關係中梳理及進一步解釋因果關係?在新制度論取向(new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中的歷史制度論,由於關注事件發生因果之歷史脈絡,強調制度的延續性,主張制度與歷史存在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提醒吾人留意制度變遷的動態性,制度變革受內外生動因的交互影響,對廣泛的社經政治網絡之研究有相當啟示。蓋制度變遷具路徑依賴現象,即某一特定時間點上所形成的歷史變遷軌跡,會制約接續事件的發展方向,為行動者進行策略選擇的限制條件與機會,然亦會出現歷史機遇性的關鍵轉折點;重視制度變遷中國家制度結構及行動者權力衝突與消長;在制度與行動者回饋機制的交互作用中,探索行動者於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因應策略伺機改變政策或制度等。其試圖解決以往政策基於需求產生變革,進而就能改善問題,然忽略其他外在因素、後續效應影響之化約線性思維的迷思與困境。

政策網絡研究的重心在於剖析政策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而歷史制度論之觀點適可用來觀察或解釋公共政策制度性的選擇,是由誰來確立公共政策以及權力是如何被分配運作的,以及有助於描繪制度變遷的動態樣貌,瞭解變遷背後深層的社會文化意涵。運用新制度論的理念及方法探究政策制度發展脈絡、權力連結關係與社會文化的鑲嵌,對關鍵問題的掌握,或較能貼近現實,具一定之理論與實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