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海峽兩岸化學名詞對照研討 厚實兩岸教育交流資源

| 林慶隆

【文 / 編譯發展中心主任  林慶隆】【圖 / 詹儒曉】

2011海峽兩岸化學名詞對照研討會於47日在本院臺北院區舉行,完成2千多則物理化學名詞的研討,豐富兩岸教育及學術交流資源。研討會開幕式由吳清山院長主持,與會貴賓有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萬其超秘書長,中華文化總會韓國棟副祕書長。與會人員包括大陸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虎威教授等7位、本院化學名詞審譯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大學化學系楊美惠名譽教授等12位、本院王如哲副院長、潘文忠副院長及編譯發展中心同仁等參加。研討熱烈,氣氛融洽,為後續的交流合作奠下基石。

海峽兩岸近年來在教育、學術、文化及產業交流愈來愈頻繁,從交流中也發現,兩岸分隔60年間,各自使用的名詞語彙已產生許多變化演進,尤其是學術名詞譯名,影響兩岸的溝通與交流,例如下表的物理化學英文名詞,兩岸譯名各不同。

物理化學英文名詞兩岸翻譯不同之舉例


兩岸學術名詞對照工作早期主要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進行,直至2009年,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推動海峽兩岸資通訊標準工作;2010年國家文化總會(現稱中華文化總會)推動建置兩岸「中華語文雲端資料庫」;請原國立編譯館參與。2010年,兩岸已經進行海洋科學、生態學、陶瓷及金屬材料、電工、電力及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放射化學)等6個學科的對照工作;其中,本院化學名詞審譯委員會已完成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及放射化學等五類,共7,311則名詞照工作。今年除了持續上述工作,再展開教育學、數學、植物學、普通心理學、管理學、機械、計量學、材料(高分子、生醫、能源)等8個學科及中小學教科書學術名詞對照工作。未來,本院將持續進行「兩岸學術名詞」對照及「兩岸中小學教科書名詞」對照及釋義工作,豐富兩岸教育、學術及產業交流資源,有益於兩岸交流及中華文化總會建置兩岸「中華語文雲端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