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6卷第3期出刊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編輯部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是以「開拓教育研究視野,建立教育研究指標」為宗旨的學術性期刊。範疇包括「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制度」(含: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等)與「教育心理、輔導與測評」(含:教育統計)等四大領域。

  本期由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周淑卿教授擔任輪值主編,收錄共四篇研究論文:

  第一篇論文為《臺灣高等教育實施績效責任制度的困境與突破:代理人理論的應用》,本文從「社會階層流動率」概念出發,指出當政府以競爭方式分配計畫預算,作為委託人時,應如何公正客觀的評價大學社會績效責任。作者以代理人理論的框架,說明兩個導致代理兩難的原因,分別為「資訊不對稱」與「誘因結構失衡」,並提出以大學貢獻社會階層流動率的程度,作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基礎。文末,建議政府主管機關改變行政數據應用的思維,重建大學誘因結構與績效責任制度。

  第二篇論文為《學校知識治理對教師知識分享與知識轉移之影響: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分析》,以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校知識治理對教師知識分享及知識轉移的影響,並分析教師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研究證實,當學校的知識治理愈佳時,愈能促進教師知識分享和知識轉移行為,且教師社會資本具有中介效果。

  第三篇論文為《影響大學生對代間服務老人意願之結構性因素探究:社會生態學模式之應用》,本研究運用社會生態學模式分析大學生代間服務老人意願之影響因素,並探討影響因素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社會生態學模式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代間服務老人意願;個人因素是影響服務意願的最主要原因,而社會環境因素則可透過個人因素、人際因素之中介作用而影響服務意願。最後建議,未來在大學生代間服務學習規劃時,可增強來自同儕及教師對服務老人之肯定,同時學校、社區及老人機構也需提供適切的接觸學習,以使大學生代間服務學習有效促進世代融合。

  第四篇論文為《Exploring High-School Readiness for Change in Taiwan from a Lens of Policy Design》(從政策設計視窗探究臺灣學校之變革準備度),探討2007 年啟動的高中優質化方案,其政策設計和政策工具的相互影響,及其如何影響學校改進的過程。以六所參與學校高中優質化方案6 至10 年不等的高中,使用多重個案研究法,以描述、分析與詮釋政策設計所創發的政策工具和學校變革準備度之關係。研究指出,學校建構共享願景、協作動能與激勵改變的學校組織氛圍方式,乃是學校改進與組織準備度發揮有效變革的要素。

  更多本期所有文章,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TERIC),歡迎讀者上網點閱(期刊名與卷期:《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6卷第3期)。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