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與實踐─語文學習領域本土語言組跨縣市工作坊成果年度研討會紀實

| 范姜淑雲

【文 / 新北市中和區秀山國小教師 范姜淑雲】【圖 / 臺中市大墩國小教師 王秀娟】

教育部於92年公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後,為回應各界期待綱要內涵與時代脈絡能結合,並解除教學現場對原先能力指標解讀之疑義,及配合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之建置,故自9510月開始進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工作。而為使課程綱要能符應時代、具體可行,以完成中小學課程之橫向統整與縱貫聯繫,於97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布修訂與微調之內容。

然而九年一貫課程所揭櫫的「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並不是具體實際的課程內容,其用意在於使關心課程發展的人士,均能共同參與課程的建構與發展,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從傳統課程的「使用者」,轉變成課程的設計者與發展者。(1)因此將「能力指標」與課程之間做適當的轉化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專業能力。

為凝聚各縣市本土語言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大眾的心力,以求改進本土語言的研究和教學,並深入探討本土語言的教學內容及其教材教法,因此教育部中央輔導團本土語言組協助五個分區的縣市成立語文學習領域本土語言組跨縣市工作坊,藉由跨縣市的社群活動、產出型的工作坊之運作,聚焦於本土語言在97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之轉化與教學的實踐,以達到分區聯盟與交流的成效。

有關跨縣市工作坊研討及成果發表的方式則是以學術研討會的形式,透過專題演講,邀請學者發表專題演講,供各界作為本土語言課程規劃之參考,並邀請100學年度跨縣市社群活動工作坊成員及分區聯盟成員,以簡報及書面方式分別進行5場次發表。

跨縣市工作坊的學術研討會於五月1718兩日假國家教育研究院台中院區舉行,承蒙教育部長官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參與的來賓十分踴躍。會中各界針對課程綱要的轉化與教學實踐進行專業的對話:北一區發表有關本土語言教學課綱轉化與實作在「聆聽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針對北一區的發表,葉教授美利認為發表人的教學設計均能以學生為主體,並掌握聆聽的要領,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同時也建議在語音的辨認教學中,應讓學生藉由聽的訓練自我發展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評量方面,應加強突顯聆聽能力的檢核。針對南一區所發表有關本土語言教學課綱轉化與實作在「說話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方面,邱湘雲教授則提出說話能力是語言溝通最基本的,說的強調應更被突顯。此外國中是母語教學的斷層,讚許程惠如老師能將閩南語歌謠應用在本土語言教學之中,是相當有創意,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此外角色扮演的運用及學習單的指導,都能讓學生的學習更為紮實。同時也建議說話教學著重的是對於語言層次的掌握,以及與現在生活的結合,部份設計的內容應適當說明教材選用的深意,以及轉化的理念。

北二區的發表則是著重於「閱讀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回應的許教授建崑認為語文教育是以有限去追無限,語言的演進更是與時俱進。並指出北二區將本土語言的教學結合繪本的閱讀是很棒的結合,尤其是文本的開發更是精采,結合當地文化、環境與耆老,讓學生能深刻感受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建議繪本的語意上應該特別注意其一致性,題材的發展應更為有效的運用文化上的素材,並配合有機且具豐富想像力的元素,雖然有時候會受到語言元素的局限,但製造學生與繪本的對話空間,才是整個閱讀能力指標的核心。南二區的發表是「寫作能力指標」的教學設計,回應的方教授耀乾指出大家都是對本土語言有理想的人,是共同走在同一條路上的同伴,三位發表人的成果均十分豐碩,讓人感動的原因在於我們這個領域的教學是新興的學科,所有的教材及教學方法都是大家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的,也是一次次的累積與修正得來的。相較於其他學科經歷幾十年學理的錘鍊,無論是教學資源與教材教法,都比我們來得完整而週延,因此向其他學科的取經與效法是我們必然要經的道路。今天的寫作教學也顯示出大家這樣的企圖與途徑,顯現出方向的正確性。然而寫作能力的培養雖然非常重要,但是用字的問題也影響著教學的進行,目前閩、客均是以漢羅並用的方式,漢字的部份只要能克服詞彙的不足與混淆的問題,酌用拼音文字亦無不可,主要是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興趣的激發更為重要,無須因為文字妨礙寫作的思緒及內容。

壓軸的中區則發表有關本土語言教學課綱轉化與實作在「標音能力指標」教學設計,回應的廖瑞銘教授認為要教學生學習本土語言的標音系統,應善用學生原有的語言能力,使其在既有的基礎上,辨識音與聲調的異同,應是較為事半功倍的方式。廖瑞銘教授也指出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成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設計教材方面應充分考量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學習特徵,並舉發表人徐煥昇主任為例,指其以元音的學習為基礎,逐步加深加廣,設計上不但循序漸進,而且也不會造成學習上的負擔。

本次研討會的重點是在於闡述課程綱要的相關能力指標之轉化理念與策略,與教學上的實踐與反思。從與談的教授之回應,使與會的成員均能夠精確的了解到課綱的轉化過程不僅是產出有效的教學設計,更重要的是製造能力指標與教材、教法的對話空間。過去的教學偏重於教科書與教學指引的內容,較容易忽略老師為何而教,教了什麼?學生為何而學,學了什麼?解讀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並依據解讀內容發展出具體可行的教學內容,而所有的教學設計活動必須回到能力指標,也就是教學的設計除了生動有趣之外,還得視是否能按部就班的學習,展現了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蔣部長所揭櫫的有效教學之具體實現。

從各區的發表人所發表的精闢內容,可以看見本土語言的教學已能夠逐漸擺脫教科書的窠臼,重視學習中意義的追求。誠如發表人彭歲玲老師所言本土語言教學是一個美麗的花園,期許大家不僅以園丁自居,更要成為其中最美麗的花朵。


【註解】

1:參考陳新轉。《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00期,1